探索

保护传承复兴村的古居与文化

复兴村是一个历史悠久,原始古老的旧村落,历数两千多年的历史,居住着背井离乡的楚人与颠沛流离的青衣羌人。森林覆盖率高达96.5%,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文化村。

为了更好传承和保护复兴村青羌民俗文化,2015年7月,复兴村修建了“青羌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占地200平方米,于2016年1月建成并向游客免费开放。

蓑衣、斗篷、铜矿、古铜钱……说起博物馆内的藏品,原复兴村村主任王文泽如数家珍。“这些都是我们复兴村的历史,它们让大家知道,我们的村庄不止是景色优美,更是有底蕴有内涵的。”

此外,复兴村还投资修建了大田坝旅游观光道路,保护和发展严道故城遗址。为了更好地传承复兴村青羌艺术,村上还成立了复兴青羌艺术团,表演“耍锣鼓”“复兴山歌”等。

在复兴村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后,复兴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参观,感受古来的乡村风情,体验原始的农耕文化,展示复兴青羌楚韵。

2016年,复兴村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当地党委政府邀请了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复兴村传统村落保护进行设计规划,2016年年底,规划初步形成。该规划以“保护+发展”为规划理念,对复兴村传统村落现状、保护、发展作了详细规划。

《规划》提出了“活保护”的概念,对复兴古居实现活态保护,以保证居民参与和保护规划同步,实现复兴文化的动态传承。

复兴村传统村落保护遵循保护性原则、分级保护原则、原真性原则、修旧如旧原则和优先保护原则。其中分级保护是根据古村落街区价值及影响范围划分为:“古村落核心保护区”“古村落建设控制区”“古村落环境协调区”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控制措施。

核心保护区以刘沟集中连片的硝坝建筑群、陈圷建筑群及内部空间格局等区域为基本保护主体,面积约4.36公顷,区域内的历史建筑不得拆除;建设控制区包括传统村落除核心保护区以外的部分,控制范围西、北、南三面到周边山脚,东到雅女湖岸,刘沟边,面积约26.36公顷,区域内禁止新建高大建筑且建筑设计必须对周围环境进行分析,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环境协调区除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以外的部分,范围东西至两侧山体,北至雅女湖,南抵,南抵吴河电站以南200米,面积约131.90公顷,该区域要恢复生态植被,体现蓝天、白云、山水、林园、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意境。

目前,复兴村以“复兴传统村落为主体”积极打造青羌楚韵文化旅游产业,以林木培育和竹笋、茶园种植为基础发展特色种植业。依托已经形成的复兴广场、情歌路、雅女湖岸、农家餐饮住宿等休闲度假小屋,结合现状特色传统建筑风貌,注重打造青羌楚韵人文旅游文化,展示地方特色。

思考

传统村落保护任重道远

怎样保护好传统村落一直以来都是难题,我市社会各界也在努力探索。

“由于一些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复兴村的历史传统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在复兴村,洪雅县住建局工作人员说,若任其发展,不仅仅会使文保工作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会对文物建筑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不久前,洪雅县曾对复兴村历史传统建筑现状做了实地调查,调查显示,复兴村现存传统建筑约有40%属整体结构完整但局部发生倾斜或局部已经做过材质的更新改造,30%屋顶尚存但围护结构己改造得面目全非。

其实,复兴村遇到的问题只是我市传统落的一个缩影。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不少传统村落的部分国保点、省保点由于存在坍塌、漏雨等问题,已影响到文物本体的安全和风貌的保存。为了遵循文物保护的相关原则和规定,不少传统村落亟须专业单位和配套资金对村内的古建筑进行更专业的管理和修缮。

如何在保持原有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对村落建筑和风貌进行规划、保护,提升古村历史文化内涵,让传统建筑的生命得以延续,焕发新的活力?有专家表示,应该积极引导各个传统村落立足文物保护利用,把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传统村落整体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保护和发展。

采访中,我市不少传统村落的村支书都很看好传统村落未来的发展,但是坦言难度不小。“虽然大部分人都支持传统村落的开发,但还是有很多居民存在着很多的意见与不解。在居民与建筑保护之间,还有许多具体的值得沟通和协商的问题。”其中,一传统村落的村支书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