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我现在要说一句,即“一方乡土养一方情结”。“情结”原是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乡土情结是一种集结在心里,不会因时间空间变化而消退的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乡土情结对于作家来说就是创作的心灵根据地,这种根植于心的感情使作品散发出特有的质朴和醇厚,是一种无法掩饰的自然情怀,它对作家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因为写论文的需要,我研读了凌云作家罗南的《穿过圩场》,被她的文章所感动。散文集以《穿过圩场》为书名,在我看来本身就很吸引人眼球。对于生活在桂西北的我们来说,“圩”字就是“街天”的意思,而赶街本身就是一件热闹生动的事。

  在我的家乡,赶街分为隔五天和隔七天交替进行。赶街这天,附近各个村的人都会来买卖东西。卖东西的人需要一大早就要在街道两旁摆好货,他们有卖衣服、水果、家禽、电器……各式各样,什么都有;买东西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只能趁这天购买自己平时买不到的物品和食物。要是街天碰上逢年过节,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曾经,瘦小的我,总能自由地穿梭在人海的缝隙里,拿着零用钱跑到自己需要买东西的摊位前。那时候,我最盼望到街天,因为只有这天我才可以吃到凉粉、红薯、玉米糍粑等小零食。现在想想,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书中,罗南主要立足于自己的家乡,以山逻街为描写对象,在散文中一次次“重返故乡”。《被脚印串起来的街道》里写了姨婆和婆大骂街,两个惺惺相惜的女人,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对方活下去;《药这种东西》蕴藏了四伯父对四伯母不离不弃的爱;《娅番》写了壮汉融合的民族文化;《豁口》写出了生离死别、离情别绪;《水之上》则写出了时代的发展……“瘦长的丫字路,肥胖的丫字街,街头街尾家家户户全都是沾亲带故的亲戚,像一棵错节盘根的老树结出的果,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穿戴同样的服饰。我们知道彼此——谁家最难以启齿的丑事,或是谁身上某一道疤子的来历。这些裸露的生活痕迹让我们看着对方就像看着自己一样踏实。”罗南用回忆式、细节化的描写方式将这个参与她成长、目睹她不堪、见证她经历、让她怀念又让她畏惧的地方写了出来。

  在罗南叙述出的一个又一个发生在山逻街的故事中,也深切地表达着作者对于那片土地的浓厚的复杂的感情。一方面,罗南为土地带给自己与自己的祖祖辈辈带来的艰辛与磨难而心痛,而一方面罗南也为这片土地上的大开大合的感情与动人的故事而深深感动。正是在这样的感情推动下,罗南用她的散文一次次进入由她的“童年记忆”描绘出的世界。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故乡,那里的山川风貌、人物景致、民俗风情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搬离老家之后,我时常会梦到小时候在老家呆的日子,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是无可替代的记忆,是拥有我童年的地方。

  在老家,我们一个家族10户人家并列建起了用黄泥巴砌成墙、瓦片盖成的房子。每家门前都种有榕树,据说,因为榕树有着千年不落叶(即叶子永远落不完)的习性,同时它的枝繁叶茂象征着子孙众多,还有拿自己家种的榕树作为命树的惯例,逢年过节都要拿东西祭拜它,尽管这样的说法很迷信,可依旧有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除了种榕树,我们各家还建起晒场,用来晒稻谷和玉米,可对于我们小孩子,这是我们活动的场所。放学后的傍晚,我们会在晒场上玩老鹰抓小鸡、跳格、下老虎棋。夏天的夜晚,我们会集聚在某一家的晒场上躺着看星星、听着田野里的虫鸣和青蛙的叫声、欣赏着周围飞舞的萤火虫。中秋之夜,我们会拿上月饼、辣条、各种水果和糖、柚子灯笼等在这个地方赏月、猜谜语、听大人讲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大年初一,我们每个小孩穿上新衣服,在晒场比赛踢毽子。好多好多的故事在这里演绎,那么多的快乐在这里产生,这里是我们拥有珍贵回忆,见证我们成长的地方。

  拆了老屋,砸了晒场,如今,老家因为我们的搬离,已经变得一派萧条,惟有那些榕树依旧青葱的伫立在那里,像位老人在等待未归的游子。可只有我知道,我们再也不会回去了,也就很难再找回当初那段欢快的时光,那段珍贵的友情岁月。

  有人说,童心未泯,是一件骄傲的事。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只因长大后的我们,每天为了学习、工作、生活的琐碎事情困扰着,很难有一份闲心来做一些让自己感到轻松自由的事,哪怕是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动画片、吃过的一根雪条、玩过的一个小游戏……

  现在,我依旧会怀念在老家的日子,偶尔会在夜晚去楼顶看看星星,甚至还会在中秋之夜赏月、做柚子灯笼。我特别感谢在老家成长的那些年,让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通过研读罗南的《穿过圩场》,为我回忆起在老家发生的故事起了一个引子,引领我走向过去美好的记忆。最后,我想说,虽时过境迁,但老家永远是我心上的一颗朱砂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