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飞

日前,记者来到宁县中村镇政平村,看到村民王长宁忙着给满圈的羊添草。短短一年时间,他就离开了陪伴几代人的窑洞,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自来水压到家门口,有了自己的产业,村上还给他安排了保洁员的工作,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如今,王长宁脸上总是挂着笑,逢人就说:“多亏了好政策和驻村工作队,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味道了。”

政平村位于宁县最南端,东邻正宁县,地理位置优越,却因为缺乏耕地,人们思想落后,加上青壮年外出务工,村子里只剩下老弱妇孺,没有主导性产业可供发展。

2017年9月,宁县财政局开始帮政平村,并成立驻村工作队。通过与村干部对接、逐户摸底、召开村民大会等形式了解到,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宁县为政平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新修道路、建设居民安置点、改善居民用电用水条件、修建文化广场……村子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好了,产业却仍然没有发展。产业得不到发展,扶贫就只能是空谈。”政平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骥告诉记者,村上没有产业,最主要还是村民思想落后,没有发展规划。工作队来了之后,逐户了解情况、做思想工作,根据每家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适合的脱贫方案。

村民李红伟患有眼疾,只能在家务农,妻子是残疾人,一儿一女都在上学,家里用钱地方很多,他家一直养牛,但由于缺乏养殖经验,效益并不乐观。工作队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为他制定了专属的发展计划,并帮他争取到扶贫贷款。今年开春,李红伟扩大了养殖规模,并修建了新牛棚。同时,今年政府对贫困户养殖进行一定奖补,不到半年时间,李红伟已经将大部分扶贫贷款还上。

此外,驻村工作队按照“331+”扶贫新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根据政平村山地贫瘠不利种植、海拔低、气候温暖、水源足的特点,通过多方考察,决定以桃树种植和大棚种植为主发展产业。目前已栽种桃树206亩,搭建钢架大棚30座。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大棚首批种植西瓜、甜瓜等已经取得较好效益。

扶贫不仅仅是要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更要让精神富起来。工作队协助村上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落实《村规民约》。配合组织评选表彰创业致富、孝老爱亲等先进典型。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村上发展的钢架大棚、桃树及西瓜产业,有针对性地衔接农户参加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成功经验,有效提升贫困户的种植水平和技术,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信心。

王骥告诉记者,目前驻村工作队和当地政府正在规划利用政平古镇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周文化遗址的深厚底蕴,借助唐代凝寿寺宝塔和清代赵氏书房等文物,大力开发旅游产业,不仅让政平富起来,更要让政平带动周边一起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