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 军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三年脱贫攻坚的行动方案和路线图,吹响了决胜2020年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冲锋号。

经过多年攻坚,我市目前仍有21.28万农村贫困人口未脱贫,这些贫困人口生存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极弱,脱贫难度大。要因地制宜,瞄准我市最难脱贫的区域,把关键资金、项目等协调到深度贫困地区,把最能打硬仗的扶贫干部派到帮扶一线,落实好“一户一策”脱贫计划,按贫困户“四类分类法”,集中政府、市场、社会等方面力量开展针对性帮扶,切实提高帮扶质量和帮扶效率。

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着脱贫攻坚的最终成效。未来三年行动中,要着力因势利导贫困群众,持续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处理好脱贫攻坚中外部帮扶与自我发展的关系,让贫困群众不仅能被扶贫干部“带着走”,更能够自己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自己跑”,实现救急纾困和自力更生的有机结合。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既要为贫困地区培养优势产业,配套发展产业的基础设施、商业网络和物流体系,还要改善贫困人口的持续发展和抗风险能力;要推进肉羊、苹果、瓜菜、苗林四大主导产业和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推动“331+”产业扶贫模式在各个产业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掌握精准脱贫方法论,提升研究攻坚问题、解决攻坚难题的能力,不搞花架子、走过场,苦干实干,久久为功。今年7月份,国家、省上考核评估组指出我市正宁县、西峰区存在贫困人口脱贫质量不高、到户产业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我们要认真整改完善,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脱贫实效和质量的再提升。要优化扶贫政策措施,重视改善基层治理,加强驻村帮扶制度,激活贫困地区沉睡的资源,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模式,确保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越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谋划好各项工作“施工图”和“时间表”,以务实高效、扎扎实实的工作举措,确保如期实现可持续脱贫,让脱贫实效真正获得群众的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