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刘耀

“做梦也想不到我能当工人,而且是在家门口,每个月能挣到2400元,能参与合作社就是好……”镇原县城关镇原郑村农民张宏东种了一辈子地,说起近年来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的感受,他对记者这样说。

以前,张宏东只能守着一亩多地,靠天吃饭,收成好了日子就好过些,要是遇上恶劣气候,收成就没有保证,甚至颗粒无收。

张宏东参加的合作社是本村产业致富带头人马建颖于2017年成立的宏绿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覆盖城关镇、屯子镇沿川七个行政村,占地两万多亩,总体规划为“四园两场一区”,即修建农业、观光、娱乐、采摘四个园区,金龙瓜果蔬菜综合市场、华盛源生态养殖场和集农产品贮存、包装、销售为一体的营销区。

马建颖和弟弟马继承,从2014年起就在西峰周边乡村发展特色农产业种植,为当地群众创造就业岗位100多个,年发放工资120多万元。

为了带动本村群众脱贫致富,马建颖和弟弟在原郑村创办合作社,充分盘活土地资源,用活劳动能力,激活发展潜力,积极探索“三变”模式,有效活化村级各类发展要素,形成了农村“‘三变’+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林果栽植+特色种植”的模式,实现了“产业连体”“股权连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拓宽了农民致富的路子。

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马建颖决定先期引导部分积极性高的群众在合作社入股,共同打造镇原县沿川桃园特色产业。

“我通过三种方式让农民增加收入。”马建颖介绍说,一是将农民闲置的土地租回来集中使用,让农民挣“租金”;二是鼓励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引导农民把有关资产资金折算成股份,入股分成挣“利金”;三是就地就近转移闲散劳动力,吸收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务工挣“薪金”。同时,他还鼓励引导群众领养产业,订单回收产品,真正把群众捆绑在产业链上挣“现金”。

马乾行是早期参与合作社的贫困户,他将自己的3亩地以一年500元的租金流转给宏绿盛种植专业合作社,得到现金1500元,其中的300元作为股金投资入股,同时自己还在宏绿盛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每天还有80元务工收入,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的工资。

合作社参与实施的“三变”改革让像马乾行一样的农民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蜕变、从贫困户到脱贫户的转变。

目前,宏绿盛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付坪、马沟两个自然村,流转土地520亩,建成日光温室4座、钢架大棚140座,新栽矮化桃500亩,计划新建鱼塘5个、水上乐园一处;辐射带动高庄、祁川等村种植矮化桃1000亩,培育苗木1200亩,带动农户220户,其中贫困户155户。

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原郑村将1000亩耕地经营权通过合同协议转让给宏绿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村民参与享受保底分红和盈利性分红。在庞川自然村,合作社带动集体建设水产养殖场一处,占地76亩,投资规模300万元,惠及全村103户453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