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华

1973年,我还没有出生。那年,莱钢第一代“铁运人”孙洪昭坚守在他的工作岗位。运输部编组站的一个小扳道房内,孙师傅接到值班员下达的电话行车指令后,来到室外,用力扳动手扳道岔的把柄,改变开通方向,然后走进值班室,摇动磁石电话,在呲呲啦啦的通话声中通知值班员进路已经开通,可以安排机车行驶。随后,孙师傅又回到了铁路边。远处,火车冒着浓烟,喘着粗气,发着震耳欲聋的声响驶来,他用手中的红黄旗小心地指挥着列车驶过道岔。斗转星移20年,孙师傅和铁路边小小的扳道房一起,守望着来来往往的列车,成了铁路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孙师傅怀揣着一颗坚守的心,那心中寄望着对莱钢改革发展的情怀、对铁路现代化的渴望。

1995年,我正在上初中。那年,莱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实施了一系列改扩建工程,形成了年产200万吨钢的生产规模。刚刚技校毕业的乔田涛正赶上总图运输改扩建的大发展时期,微机联锁系统淘汰了“鬼推磨”式手扳道岔。课本学的知识,刚出校门就淘汰了,面对先进的西门子S5系列PLC控制方式,错综复杂的电气线路,乔田涛不知从何下手,但对职业的热爱,让他下定决心重新学习。他从电子器件原理、结构学起,查资料,跑现场,拜师傅,勤琢磨。几年下来,乔师傅凭着一股执着奋进的劲儿全面掌握了新型微机联锁技术。2003年,钢铁站信号联锁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新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更高,并且克服了S5系统设备体积庞大,改扩建难度大的弊端。这次改造正值莱钢跨越发展的起步之年,时间就是真金白银,为了加快效率,乔田涛和工友一道,先后7次优化改造方案,并全程钉在施工现场,创下了连续作业17小时、700根电缆割接无差错的“记录”。乔师傅,那股执着奋进、敢打敢拼的劲头儿,诠释着一代铁运人对改革的投入,对发展的渴求。

2013年,我参加工作已有8个春秋。那年,特钢100T电炉铁路升级改造工程顺利实施。信号高级工程师姜道兵全程参与施工建设,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全电子模块微机联锁系统首次应用到莱钢站场,先进的电子集成模块大大缩减的继电器使用规模;进路式道口报警方式,能够根据微机联锁信号控制铁路道口自动报警……虽然,在此之前,姜道兵已经参与过运输部六个车站和调车场的铁路信号微机联锁建设及升级改造,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面对这次宝贵的学习提升机会,姜道兵虚心学习新技术,总结经验不断创新。站场上的每一个箱盒、每一处接线,甚至于每一个螺丝都凝聚着他的心血,设计图上的抽象符号在他手中变得生动形象,日益丰满。2017年,姜道兵又设计制造出进路式道口报警控制箱、电加热道岔融雪除冰装置等多个技术创新项目的攻关,这些项目开创“莱钢制造”的先河,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姜道兵的虚心学习,敢于尝试,彰显着铁运人努力提升、矢志创新的决心。

40多年的艰辛里程,40多年的发展之路,是孙师傅的艰苦卓绝,乔师傅的坚忍执着,姜道兵的创新超越,几代人的不懈探索,推动着铁路运输飞速发展。2018年,山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犹如平地春雷,响彻齐鲁大地,李克强总理说:望山东在国家发展中挑大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继续打头阵。干事靠人,面对机遇和挑战,最需要的就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这支队伍有着孙洪昭那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淡的执着;有着乔田涛那种为梦想而战、经得起考验的职业素养;有着姜道兵那种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儿……这种精气神儿深入骨髓,沁入血脉,不因时间的流逝,人员的更替,机构的变迁而改变。就像蒲公英,风来了,吹散了,但是不管到哪里,它都会顽强地扎根,茁壮地成长,倔强地开花,不管到哪里,它都会为那里带去属于自己的精彩。可以料想,新旧动能转换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是,只要精气神儿不散,不管走到哪里,我们始终目光清澈、内心果敢;不管走到哪里,我们永远不言乏力、不言放弃;不管走到哪里,我们将一直有信仰、真热爱、勇于担当、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