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的诗词文化、图腾纹样与接地气的美甲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刺绣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小小的火绘葫芦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这些看上去颇有些奇思妙想的项目是2018北京文化创意大赛上的优秀文创项目。8月21日,经过3个月共52场比赛的比拼,创意大赛从数百个项目中决出了北京赛区一、二、三等奖,这16个项目将参加9月举行的全国总决赛。崭露头角的优秀项目还将在北京电视台《创意中国》节目中进行传播和推广。

创业者应当如何借力,社会如何聚力,政府和服务机构又该如何给力?在本次大赛上,各方均作出了探索。

转变思维,用产业化方式推动非遗的传承发展

“当村官的那3年我碰过很多次壁。”“葫芦人‘文’”项目创始人廉毅翔坦率地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廉毅翔于2011年来到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当村官,也因此与葫芦结下了缘。

在龙湾屯镇丁甲庄村里有一位民间艺人牛成果,靠着祖传手艺做火绘葫芦工艺品,自产自销。当地政府了解到廉毅翔的美术功底后,决定让他负责火绘葫芦项目,帮助牛成果在艺术设计方面进行培训和提升,并对外推广。

“刚开始时极其困难,我花了半年时间持续和他们沟通,直到有那么一两次建议起了效果,又给大家带来了收入之后,信任才建立起来。”廉毅翔说。在他看来,不少工艺大师在技艺上可以做到绝对精湛,但完全将精力放在业务上会导致他们“走入窄胡同”,产量上不去会导致产品越来越小众,也很难招收徒弟。

“我们想打造一个立体的葫芦产业。”几年来,廉毅翔带领几名青年美术人才,累计开发卡通、勒扎、葫芦花灯及其他功能器具40余种。在本次大赛上,廉毅翔还结识了一百强选手“结绳记”项目创始人陈信,并创造性地将编绳和葫芦结合在一起,做出了更多新颖的产品。

“各种非遗教育培训和体验活动,是形成客户黏性、构建粉丝社群的方式。”在廉毅翔看来,让学员动手制作一件葫芦工艺品,送给亲朋好友,能实现葫芦价值的高效传播、形成学员之间的纽带联系,同时也带动潜在客户转化。据廉毅翔介绍,团队中现有“老北京火绘葫芦”技艺讲师12名,已经走进了北京多个区县街道社区、退休老干部局、中小学校等,开展系统培训课程,帮助传统技艺在当今社会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目前,廉毅翔团队还打造了“北京葫芦艺术庄园”,内设葫芦文化博物馆、非遗技艺体验馆、葫芦手工制作馆、葫芦景观长廊等。

明确需求,提供给力的政策资源吸引优质项目

给力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对接始终是文创项目的核心需求。同样,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表示:“文创大赛就是要发现更多优秀人才、优质项目,扶上马再送一程,将入围项目打造成为具有投资价值、市场空间和产业能力的优质IP。”

就在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创政策面对面座谈会举行,大赛组委会以政策答疑为切入点,邀请文化创意领域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领导与大赛30强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座谈会上,选手们畅所欲言,把自己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一道来。参会的各部门领导们也认真倾听,能现场解决的就现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带回去,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后续沟通。

为了充分发挥北京文化创意大赛推动创意、聚合资源、发现项目、留住人才的作用,开展好大赛投融资服务,为参赛的优秀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从政策咨询、融资担保到园区落地等一系列支撑。本届大赛还为参赛项目提供了完善的系列赛后服务,设置了相较往届更加丰厚的奖励机制。截至目前,前两届百强企业在大赛搭建的投融资对接平台帮助下共完成近20亿元融资。

在4月11日发布的《北京市积分落户操作管理细则(试行)》中,文化创新创业成为北京市积分落户政策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少文创企业家很关心北京对于文创人才的引进、落户有什么优惠政策。对此,梅松表示:“北京市限制人口但不限制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也是高精尖人才,因此最近两年相继出台的针对高精尖行业等一系列政策同样适用于文创人才。就此次大赛而言,获得一等奖的企业将获得落户积分奖励6分,这已经达到了市级最高的奖励水平。北京正在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吸引并孵化着文创产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