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1年,市工信局牢牢把握省校合作机遇,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运城工业技术创新“破零”接二连三。全市新增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设华晋)、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晋武能源);首家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黄河新型化工);打造了3家省级工信领域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由银光华盛镁业牵头创办的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全省首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全省实质性突破;新认定6家省级、30家市级、17家县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在2021年度被省里评定为优秀等级。

部署2022年,运城工业技术创新目标明确:力争到年底,全市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专精特新”企业7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培育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一至两家,新型研发机构1家,小微企业“双创”基地两至三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产业创新生态构建持续深化,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5%。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去年年底,在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发布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第五批)”名单中,全国仅有11家企业入选。我市的山西复晟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晟铝业”)位列其中,成为我省首家国家级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目前,全国所有获此荣誉的企业总共只有37家,且山西省和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复晟铝业都是唯一。

今年3月,百度公司工作人员来到复晟铝业,与该公司商讨智能制造项目合作。建厂八年,在智能制造的推动下,同等产能和技术条件下,复晟铝业的制造效率和水平已经稳定排在全国前三。

进入新发展阶段,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等都需要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主要力量,适应需要进行创新的愿望最为强烈,在技术创新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

“今年,我市聚焦‘六新’突破,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创新驱动战略,一如既往地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主要在加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梯度建设、持续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持续加强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三方面蓄能发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产业科科长李云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

——加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梯度建设。围绕全市十大工业主导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聚焦“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打造,遴选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企业发展潜力大、品牌效应高的创新型企业,持续加强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力度,力争新增1家—2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持续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按照梯次结构培育发展思路,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精准筛选、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引导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内生式发展道路,力争新增70家“专精特新”企业、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持续加强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建立单项冠军储备库,将有潜力的企业纳入培育工作范围,建立健全梯度培育体系,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推荐宏光医用玻璃、中磁科技等企业申报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如何牵住“技术转化”这一关键环节的“牛鼻子”?2022年,在提升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方面,我市围绕十大工业主导产业集群创新需求,聚焦“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的打造,建立《运城市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导向目录(2022年)》及《运城市重点行业技术创新项目库(2022年)》,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牵头开展或积极参与我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作,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增强我市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我市将持续把握省校合作机遇,深化产学研合作,组织召开新技术推广对接会,促进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一流院校以及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先进成果在我市落地产业化。围绕全市具有产业优势的新材料、高端装备、精品钢等领域,推动龙头企业布局组建中试基地,积极引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先进地区科技成果,打造产业新增长极。

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

从内燃机到电力、从异步电机到永磁电机、从绿皮车到绿巨人、从和谐号到复兴号……近年来,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坚持绿色高效的研发方向,为国内一半以上的复兴号、和谐号高速动车组、铁路干线机车提供动力,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铁路的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研制出我国第一台660千瓦国产风力发电机的公司,截至2021年年末,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累计为全球1800多个风场提供45000多台风力发电机,总功率约为90GW(相当于9000万KW)。如果按每年平均发电2000小时计算,年发电量约1800亿千瓦时,这些“绿电”相当于节约标煤7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7946万吨。

这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无不是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不间断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硕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精新特”“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环保”……勾勒着奋进的坐标,也标注着创新的方向。2022年,我市在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路径上同样清晰。

做优企业技术中心。围绕构建全方位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12411”工作矩阵,进一步扩大企业技术中心规模,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库,重点支持中磁科技、中设华晋等企业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参加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交流会,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企业技术中心交流联动,提升全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水平,力争新增2家省级、5家市级、10家县级企业技术中心。

做强新型研发机构。加大对发展基础较好的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单位、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型研发机构的帮扶力度,指导研发机构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服务水平。编制《工信领域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行业服务清单》,向企业及社会进行发布,推进研发机构和企业精准合作。

做大制造业创新中心。探索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邀请专家进一步指导山西省镁铝合金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提升软硬件水平,帮助创新中心参与国家级创新中心组建,加快打造高端行业创新平台。

做精“双创”基地建设。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采取政策引导、资金补贴等方式,通过“发现、培育、改造、新建”多措并举,加快建设、规范提升小微企业“双创”基地,新培育2家—3家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广泛开展“创客嘉年华”“双创沙龙”“双创大赛”等系列活动,挖掘发展潜力,激发市场活力。

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建设

“今年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了2.5倍,年产量由原来的200万件提升到500多万件,合格率由原来的85%提升到98.5%,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销售收入迅速增长。”山西奥普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兴奋地对记者说。

该公司是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专业的光电设备及零部件的研发、销售、加工及技术咨询服务。

得益于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企业创新的优质服务和积极对接,去年以来,该公司积极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对接合作,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研究制订专机专用及设备设计小型化的设计方案和单台机器人对两台加工机器的加工方案,由泰州奥普赛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新引进纳米级超精密光学反光镜全自动化生产设备超精密单点车床16台,智能机器人8台,生产效率提升2.5倍,销售收入迅速增长。

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发动机,唯有通过企业把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要素有效组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促进经济良性发展。今年,我市在优化创新环境、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深入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印发《工信领域标准建设2022年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提升我市工信领域标准的整体水平和行业话语权。强化知识产权运用,推进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水平。

二是全面开展质量提升工作。积极组织各县(市、区)、开发区企业参加“质量标杆”活动,推荐优秀企业申报国家质量标杆,深入推进质量提升行动。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工程技术,挖掘提炼典型经验,引领带动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突破性提升。

三是加强创新人才培育。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库,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专业性、精准性、科学性咨询服务。推动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对接,鼓励企业与高校在学科规划、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合作和精准对接,为高校优化专业、学科设置提供支撑。

与此同时,今年,我市持续构建多元化研发投入体系,力争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5%。

——持续提升研发活动水平。强化研发投入考核导向,积极争取科技、能源等部门协同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提高。充分利用入企服务有利契机,指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帮助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推动企业实施具有引领性创新项目,全方位推动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5%以上。

——搭建产融对接平台。持续推动“企业创新板”工作,推动我市工信领域创新型企业在“企业创新板”挂牌,提升企业形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组织重点企业参加省市银企对接活动,围绕创新平台建设、创新项目实施,加强重点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帮助企业解决创新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