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南充的那些老巷陌
南充晚报 2019-12-10 18:19:41

今(10)日,是南充城解放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的弹丸小城, 转眼已成为现代化都市。如今,南充车水马龙,江城相拥,美景如画。《南充“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南充中心城区面积将达150平方公里。特别是近两三年来,南充城主要大街实现标美化,重要商圈实现景观化, 城市公园实现生态化,每一处变化都牵动人心,每一处变化都见证情怀。在这个特殊时刻, 让我们回首记忆深处的巷陌,一起感受南充巨变的欣喜。

一张地图

隐藏巷陌深处老街名

杨国均今年73岁,从市规划部门档案室退休多年, 但他每天坚持在家办公, 义务整理南充解放初期的文史资料。用他的话说,“热爱这座城市甚于热爱自己,如今虽然退休,但是停不住、歇不了,一扎入史料堆就忘记了一切。”

图片▲1949年南充县城市图

“我的史料来源有几部分,一是过去查阅和积累过的档案资料, 二是从各种渠道收集的著述与书籍, 还有就是平常去旧书摊闲逛淘来的史料。”杨大爷亮出一张老地图复制件, 兴致勃勃地说,“南充城在1949年12月10日迎来解放, 这幅地图把这座城市解放时的情形描述得非常准确。”

“当时的南充县城从平城街北端开始,成狭长带状向南延伸,一直到大南街南端。”杨大爷说,当时南充城南北长2.4公里, 东面以河堤岸为界,西面呈弯曲弧线,接近现在的人民北路、人民中路和人民南路一线。 东西宽度约0.55公里至1.1公里。

“解放时的南充城并没有五星花园,整座城东倚嘉陵江,北西南三面都是城墙,形成一个封闭的城池。”杨大爷说, 那时候, 东面河堤上有几个渡口,每个渡口对应东西向的一条主街,主街与渡口之间都有城门门洞相通。当时的城市街道主要为南北向或东西向,直至1952年,川北行署规划南充城布局的时候, 模范街西端的城墙外才规划了五星花园。

“南充人现在号称的大西门、大南门、大东门,虽然现在不一定能找到确切位置, 但是它在解放初期的南充城里确实存在。以这几个大城门为依托,又有一批小城门,一共增加到13座。分别为:大东门、大南门、大西门、大北门、小东门、小南门、小北门、小西门、文明门(土门寺)、福星门(三公庙)、平城门(平城街)、迎圣门(迎圣街)、新南门(小南门外)。”杨大爷说,当时南充城虽为弹丸之地,但是对外交通发达。因为当时城内城团起义, 各大城门大开,南充城得以和平解放。

一段记忆

城市地标是百年大树

现在的南充城,不仅主街多,而且城市组团分布明显。城市格局呈现一城三片,每片内又按不同的城市功能形成众多的商圈和居住区。这些商圈与居住区,又与四通八达的城市街道连接,城市布局更紧凑。

如今, 南充城市有无数的地标性建筑支撑市民的记忆、突显城市的方位。比如丝绸女神雕塑像、江心湿地公园、王府井购物中心、北湖公园等。在解放初期,南充城的城市地标不是建筑, 而是一棵棵传承数百年的树。比如,府街和胜利路口的黄葛树,大南街的大枣树、文明街的大榕树等等。

图片▲1959年五星花园

对于南充城的发展, 从新闻单位退休的摄影记者罗天文回忆说, 南充城墙渐渐消失后,城市开始向西向北发展。直到上世纪90年代,南充火车站出现,以铁命名的铁昌路、 铁荣路、 铁欣路才带动西北片区发展。而西南片区,也因西门市场等商贸集市的勃兴而加速了城市的扩张。

图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鸟瞰嘉陵江边上河街

杨国均介绍,解放初期,模范街后来居全城中心, 石板路面, 四层高楼的福川银行,较为时髦的美丰银行、和成银行皆建于此。当时房屋密度大,高低不齐,普遍为穿斗木架结构。大北街、正府街、正南街、小东街、大东街等主要街道的房屋较为整齐,其余僻街小巷的房屋,陈旧低矮。沿城墙带的三公庙、上渡口、大南门、大西门等处茅屋棚户较多,破烂不堪。城内不仅道路大坑小凼,坎坷不平,步履艰难,而且无排水系统,遇大雨遍街污水横流。 全城环境卫生条件极差。至南充解放时,只有公厕四所,而私厕和粪缸却达389个, 分布于小街小巷、河坝等处。 城中的污水不能流入嘉陵江的则流入城壕,形成“臭水沟”。全城园林绿地少,仅一个果山公园,唯一的市政设施,是在主要街道安装有20盏40瓦白炽灯泡的路灯, 其他街道只有少量桐油路灯以及摊贩的灯笼,若明若暗。当时,仅国泰电影院自己发电放映。

一部历史

千年古城焕发生机

明朝以前,南充县城在清泉坝五里店。城市格局、道路骨架无史可考。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始,县城迁到莲池坝上(今模范街以南人民南路以东的旧城区)。依托寺庙、官署修建街道略成正方形,但街道可考的不过10条,城市规模小。此10条道能确认为明代所建的只有略呈正方形骨架的府街、大东街、大西街、丁字街。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南充县城焚毁无遗,清康煕以后在旧城废墟上又陆续建成街道。

顺庆区地志办主编卿远明介绍, 清代所建街道,约20余条,今滨江南、北路所含各街以及小东街、什字街、紫竹街均为清代所建。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南充县市政公所成立,南充开始有市政管理机构。1931年驻防南充的军长杨森勒令住户出钱把南充一些主要街道改建成三合土路面, 把另一些主要街道改铺成石板路面, 共改修街道路面十余条。

南充城建成2200多年,城址几经演变,经过明、清、民国长达630多年的建设,至解放时,已成为川北影响力较大的商埠重镇。(图片由杨国均提供)

(原标题:70年前,南充的那些老巷陌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