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访谈】郑志明:区块链技术帮助重构社会信任关系和实现价值互联
吕梁日报 2019-08-26 10:36:32


 郑志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吕梁市转型发展专家(顾问)


 □实习记者 王卫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把区块链列为五个待突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让区块链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吕梁市转型发展专家(顾问)郑志明在“数谷吕梁,智赢未来”第三届吕梁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会上谈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用区块链技术帮助重构社会信任关系和实现价值互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郑志明指出,区块链以区块为单位组织数据,全网所有的交易记录都以交易单的形式存储在全网唯一的区块链中,基于区块链的经济运行和社会治理架构的生态环境特征具有开放共识、分布式和去信任、隐私和监管融合、智能合约四个特点。开放共识,是希望共同来维护数据安全,保证它在不可篡改下形成。现阶段的分布式还是去物理设备的中心化,并不等于去管理的中心化。去信任,即将传统的人之间的信任转化为对机器信任。数据本身不存放在第三方平台,加密存放在区块链上,实现隐私保护和授权共享。区块链的运行规则中,数据对授权节点是公开透明的,通过区块链技术非常有利于对数字的穿透式监管。基于区块链合约规则的法治,需要顶层治理节点来制定智能合约,合约就是规则。如果由顶层治理节点来制定智能合约,合约就形成了运行的规则或者法律,可以自上而下100%地按照规则来治理国家、社会、经济,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情况的发生。 


    区块链本质上是期望通过分布式方式构建的可信机制,旨在重新构建整个社会的信任关系。区块链能够促使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模式转变为对机器的信任。目前,价值转移渠道是基于中介的高成本模式,而借助区块链,可以打造一个基于区域链的点对点的低成本的安全高效通道。同时,整个社会的治理模式,也可以从传统的信息技术辅助的模式转变成为基于规则的法制模式,最终实现个人和机构的商业、社会信用数据跨行业融合。 


    郑志明认为,区块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经历了从互联网的信息互联、移动互联时代的人人互联、物联网时代的万物互联,到利用区块链实现价值互联时代的价值互联。价值互联具有共信和共享的特点,体现参与人之间的智能合约,合约即规则。现在,金融、医疗、教育、物联网、社会管理、慈善公益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区块链的应用。从市场应用来看,区块链也逐步快速地成为一种市场工具,帮助经济社会削减平台的成本,让中间机构成为过去;区块链也将促使公司现有业务模式重心的转移,有望加速公司的发展。从底层技术来讲,有望成为数据记录、数据传播和数据存储管理模式的转型;区块链本身更像一种互联网底层的开源协议,在不远的将来就会触动甚至会最后取代现有互联网的底层基础协议,把信任机制加到这种协议里,推动一个重大的创新。从社会结构来看,区块链技术有望将法律与经济融为一体,颠覆原有社会的监管和治理模式;组织形态也会因此发生一定的变化,最终会成为引领人们走向基于规则的法治社会的工具之一。
    郑志明结合自己的研究,展望了区块链未来发展的趋势,他认为当前国外正在大力推进区块链基础技术平台以及操作系统的研发,国内则是以开发区块链应用为主。相比之下,建立我国国家主权的区块链基础平台迫在眉睫,吕梁实现转型发展,需要打造基于“区块链+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共信、共享、法治的智能平台,迈进数字经济和社会治理新阶段。
    (图片由本报记者薛志雄摄)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