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贴“海边山”  寻找脱贫路
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2019-08-06 09:18:53

本报记者  侯东光  通讯员  陈嘉文

今年初以来,我市以贫困村脱贫摘帽和贫困户脱贫致富为核心,以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和增加贫困户收入为切入点,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发挥“海”的优势,做足“边”的文章,激发“山”的潜力,不断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构建“海边山”产业扶贫富民新格局。

谋划扶贫产业布局

建立指导发展制度

坐拥资源,不等于享有资源。只有科学开发利用资源,才能将资源为我所用。

在扶贫攻坚路上,我市依托“海边山”资源优势,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突出产业融合、产村融合、产镇融合发展,科学制订县级“5+2”特色产业发展计划,调整充实县级和贫困村特色产业清单,注力推动各项产业扶持政策落实,打好贫困地区“绿色牌”“生态牌”;引进加工企业进入边境地区、十万山区,发展以肉桂、八角、香糯、牛大力等为重点农产品加工,创建品牌,改造提升贫困地区传统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山区扶贫产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迄今,全市建成60万亩甘蔗、16万亩海水养殖、67万亩肉桂、62万亩八角、6万亩金花茶、3万亩中药材、2万亩上思香糯、2万亩“红姑娘”红薯等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我市按照自治区有关要求,全面推动加快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规范选聘流程,开展产业发展指导员培训,确保每个产业设置1名产业指导员,每个贫困村都有不少于3名产业指导员,每个非贫困村不少于1名产业指导员。全市共有288个村组织选聘624名产业发展指导员,服务在一线。

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8亿元,同比增长5%;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亿元,同比增长4.8%;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2元,同比增长9.5%。累计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288期,培训人数2.98万人次。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解决产品产销难题

扶贫不能狗熊收苞米,掰一个丢一个。

围绕巩固脱贫成效,我市重点补齐农业龙头企业带贫能力不强的短板,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村”和“公司+贫困户”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区(园、基地)带贫作用,增强企业和贫困户利益联结,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或建设1个特色产业基地(园)。

防城区引进防城港市澳加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与防城区金穗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发展油茶种植1万亩,落实1680万元资金发展油茶种植,并依托广西园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落实2390万元资金用于生猪养殖,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和生猪产业。

同时,抓住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机遇,摸索“边合区+贫困村”经营模式,借助产业扶贫资金,重点打造以仓储物流、落地加工为主的扶贫产业园区,发展贫困村“飞地经济”。目前,全市已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258家,创建产业基地(园)215个,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59名,实现了新型经营主体覆盖带动贫困村的贫困户比例达到20%以上。

此外,还以“5+2”特色产业农产品为重点,统筹兼顾其他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构建高效便捷的物流配送体系,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品出村”“农产品电商出村工程”“爱心扶贫销售公益活动”“特色农业品牌创建活动”“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工程”“农产品产销对接宣传活动”等六大活动,成功包装上线了肉桂、八角、香茅、金花茶、牛大力、水果等一批农产品,推动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着力破解“运不出、卖不掉、价不高”难题。

搬迁增强“造血”功能

工农“握手”强村富民

此路不通,总有一条路会通。走向富裕的大道从来不拥堵。

易地搬迁是一条终结贫困的好路子。我市按照“搬得进、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引导和鼓励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到易地扶贫搬迁点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安置点设立“扶贫车间”或发展农产品加工点,建设“微田园”等农耕场所,吸纳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在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等建立一批安置点,实现易地搬迁“抵边守边”,用足用活互市贸易政策,成功探索出“边境贸易+互助组+落地加工”等模式。上思县南屏安置点实施“微鸡舍”工程,发展优质家禽养殖致富;防城区河西安置点设立小区内扶贫车间——校服生产厂,解决60人就业问题。

同时,围绕脱贫和富民目标,狠抓各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先后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1家,涵盖粮油、制糖、海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3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为6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全市农(畜)类产品荣获广西名牌产品14个;有机绿色产品产地创建面积达49万亩,“三品一标”绿色优质农产品达到30个。工农“握手拥抱”,为扶贫路上的强村富民添了光增了彩。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