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嘲剧
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2019-07-24 10:01:24

嘲剧是京族主要的民间戏剧,流传于京族三岛。嘲剧的演出中包含唱、舞、乐、文等艺术形式,采用京语演唱,曲调丰富、旋律优美,有复杂的装饰音和悠长的花腔。京族嘲戏的唱腔很多,旋律清秀、音色清纯!京族嘲剧一出戏通常是讲述一个故事,戏文富有民谣和俗语的色彩,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交流紧密。嘲剧剧本主要以带有现实价值和深刻思想的古老典籍或汉喃字的叙事歌本为内容,突出体现民族本性,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嘲剧在京语中亦称为“喝嘲”,即为嘲歌(唱歌)之意。

京族地区流传很多嘲剧的剧本——“叙事歌本”,如《宋珍歌》《金云翘》《刘平杨礼》和《石生故事》等,不少老人拿起歌本都可以用“嘲”腔哼上半天,京族地区的各个邑、寨都设有歌堂和歌会。白天人们出海打鱼劳作,晚上就一起集中在约定的地方,屋里屋外坐满唱歌和听歌的京族男女,男人一边织网补网,女人一边揖麻缝衣,或唱或听。唱歌时,有清唱、也有独弦琴伴奏,有传统京族民歌,也有嘲歌对唱,一男一女,一唱一答,以歌代言。歌中以故事或传说中的人物、山海、天空、动植物来引申、比喻,唱者投入,听者动容,兼有互动打趣。在当时的年代,歌堂歌会为京族渔家平淡的生活抹上了一缕娱乐的亮色。

嘲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有字喃歌本记录,可读可唱,因此广受京族群众的喜爱。氵万尾村老歌手苏积英的父亲有一本《金云翘》(京语亦简称《翘传》)歌本。苏积英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她和阮其宁学会了用嘲腔唱《翘传》,有时候,她唱,阮其宁弹独弦琴伴唱。没进过学堂的氵万尾老歌手阮进余、杜玉光、罗维珍等人熟背《宋珍歌》全本,山心村的阮继儒、阮继旭是嘲歌《刘平杨礼》的教唱人,巫头村的何宗熙、阮成光是嘲歌《石生故事》的传承人。上世纪60年代初,京族三岛文化建设得到较快的发展,氵万尾、山心村均组建有京族文化业余文艺队,山心文艺队排的《渔翁歌》嘲剧在京族三岛成功演出,很受欢迎。但时代的变迁,大量的嘲剧歌本没能留存,幸好一些民间歌手还能口口相传。

2001年,京族文化的传承者苏维芳先生从山心的朋友范仲芳处拿回歌本《宋珍歌》。2002年3月,退休回乡的苏维芳开始走遍京族三岛和其他京族散居村落,对京族历史、社会文化、民间古籍进行抢救性的收集与整理。苏维芳先后走访京族地区100多位老人,把他们记忆中传唱下来的民歌、嘲歌进行记录、整理。一些嘲剧歌本虽然篇幅较长,但结构严谨,叙事完整,条理清晰,情节跌宕起伏,易唱易记,很多老歌手都能把某篇嘲剧整段、整篇,甚至整本熟背下来。有些叙事歌的经典名句、名语甚至成为京族民间流传的名言,个别选段的歌谣和嘲歌,流行甚广。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至2016年,苏维芳先后收集、整理、翻译、编写了《京族传统叙事歌集》共26篇叙事歌。有歌颂忠贞爱情的《宋珍歌》《金云翘》《范功菊花》《花笺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有崇德扬善的《刘平杨礼》;有反对官场腐败的《二度梅》;有神话故事《水晶公主》《柳杏公主》《石生故事》《唐生西天取经》等,以及吟歌式叙事的《征妇吟》《宫怨吟》《贫女叹》等。以上叙事歌原来都是嘲歌的主要歌本,多以京族民间文学诗体双七、六八体为主。所谓双七体,即每四句为一组,第一、二句都是七言体。而六八体,每两句为一个单元,上句六言,下句八言,押“六六腰韵”,即每一单元内,上句末字(第六字),与下句腰字(也是第六字)押韵;亦有押“八六脚韵”,即上一单元的下句末字(第八字)与下一单元的上句末字(第六字)押韵,如此一环扣一环连接下去。

嘲剧可以说是京族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纽带,嘲剧的各个曲目,包含着京族的传统道德与伦理观念,在打造敬奉自然、敬畏生命、英勇无惧、团结互助等京族的精神气质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嘲剧在京族有识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在2013年组建的“京族人家独弦天籁”艺术团,让几近消亡的嘲戏有了恢复的基础。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