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棚改工作成效明显,成为全国12个、全省唯一受到国务院激励表彰城市
南充日报 2019-07-04 09:11:42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19〕20号)对南充市等地棚户区改造和安置房工程经验做法予以通报表扬,并提出“2019年对棚户区改造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在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时,给予适当奖励或倾斜支持”的激励措施。

作为全国12个、全省唯一因棚改工作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激励表彰的城市,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创新棚户区改造工作实施路径,有效破解棚户区改造工作“矛盾多、成本高、耗时长”等问题。10年累计投资700多亿元,改造棚户区309处,拆除房屋2000多万平方米,建成保障性住房25万套、1800多万平方米,近20万户50万居民“出棚进楼”;探索出以“住上好房子、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为核心内容的棚户区改造“南充模式”,实现了棚户区群众住房条件从“忧居”到“有居”再到“优居”的华美转身。

“改得顺”———阳光操作公平公正 创造南充速度

“‘嵌入式’规划、‘一盘棋’推进、‘阳光化’运作,这三大主要措施为我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全程保驾护航,我们坚持阳光操作公平公正,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杨长久说,我市统筹制订《南充市2013—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出台《南充市棚户区改造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了棚户区改造范围、改造任务等内容,分年度、分类别、分县(市、区)确定棚户区改造任务,力争到2020年全市再改造各类危旧房棚户区11万户、100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397.97亿元。同时,我市建立起“市级负总体责任、县(市、区)负主体责任、部门负直接责任”的工作体系,由市政府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考核,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一盘棋”推进工作格局。

在南部县满福坝新城,如今是这样的景象: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移步换景。完全看不出这里曾经是一片破败的棚户区。据了解,相关职能部门把办公室设在改造现场,集中办理产权认定、颁证签署等事宜,把各种问题解决在一线。正因如此,南部县满福坝棚户区改造涉及居民2714户、10490人,在短短6个月就拆迁2214户房屋,涉及居民8996人,真正实现了当年启动、当年建设、当年见效,充分体现了“南充速度”。

蓬安县城曾经房屋破旧密集、污水横流、电线乱搭的丝绸厂片区已不复存在,如今数栋大楼耸立,宽阔的相如大道、配套的购物广场和商铺市场,呈现出便捷、繁华的城市景象。中午时分,67岁的原丝绸厂职工成桂华在自己位于蓬安县相如镇凤凰大道一段的住宅小区新家里,淘米煮饭……

“以前我们老丝绸厂挤在老宿舍楼里的职工有518户,有些职工两口子的居住面积甚至只有11平方米。住上电梯房,以前不敢想。”成桂华作为老丝绸厂片区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居民自改委员会副主任,搬进电梯房已经近三年,但一提起那段搬新房的记忆,还是抑制不住高兴。“棚户区改造时,我是老丝绸厂居民住户选出来的副主任,我就得对居民住户负责,代表大家做好监督协议签订、居民搬迁、房屋改造和宣传解释、化解矛盾等工作,鼓励发动大家尽快搬迁。”

成桂华一家居住环境的改善,仅是南充市棚户区改造过程中“阳光化”运作的一个缩影。在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全市坚持对象、政策、过程、结果、资金平衡方案“五公开”,邀请被搬迁群众作为监督员,对房屋设计、材料选用、安全质量等各工序进行全程跟踪监督,保障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

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全市改造棚户区29.9万户、面积2044万平方米;按商品房品质建成安置小区近100个,实施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2万余户,消化商品住房约1.5万套、近180万平方米。

“建得起”———政府市场双手发力 推动资源资产“变现”

如何解决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建得起”的问题,南充探索出一条以“政府主导、多元筹集、市场运作”为主要手段的“政府市场双手发力”的新路子。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我市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一制定土地收储利用、安置补偿等政策,统一组织搬迁、认定产权、安置群众、落实户籍,统一实施改造区域内道路、管网、水电气、广场、景点、安置还房的规划建设,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根据国家金融支持政策,采取政府购买方式,发挥国开行、农发行棚改融资主渠道作用,为重点棚户区改造提供大额、低息、中长期融资贷款。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我市累计争取专项贷款286.3亿元,有效破解棚户区改造建设资金难题。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我市多元筹资保障建设推进,采取BT、银行贷款、安居工程企业债券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市用10%财政资金撬动90%社会资本投入,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同时,坚持“资源换资金”的理念,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入万科、佳兆业、蓝光集团等知名企业,盘活土地、人文等资产,推动资源资产“变现”。

今天的顺庆区南门坝片区,高楼林立、步行街区人流不息、商铺商业繁盛。这一切在2009年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当时,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顺庆区南门坝棚户区还是南充有名的“城中村”。

南门坝片区的华丽转身正是得益于政府市场双手发力的结果:曾经,南门坝棚户区是全市最大最集中的棚户区,面积2.6平方公里,房屋面积55万平方米,涉及居民6300户2万余人、企事业单位24家;改造前脏、乱、差问题突出,社会治安状况十分复杂,基础设施极其落后,人居环境差。2009年以来,顺庆区委、区政府通过统筹规划、和谐搬迁、市场运作、多方筹资、阳光安置多种途径进行棚户区改造和搬迁。在改造人居环境方面,新建居民安置房4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居民4300余户;新建城市次干道9条,改建医院一所,新建幼儿园2所,改(扩)建小学2所,新建公交换乘站、变电站,完善了南门坝片区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完善了城市功能;恢复性修建了南充文庙,仿建了顺庆府衙和夫子书院,打造了红光路仿古特色商业街区,传承了历史文化;引进大润发等商家156户,形成了新的城市商业副中心,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培育了富民产业,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

如今的南门坝片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建成居民安置社区近20万平方米。此外,下中坝危旧房棚户区改造项目也通过招引万科、佳兆业、蓝光集团等知名企业进行商住开发、仿古街区建设,引进资金150亿元。

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市共吸引社会资金近500亿元并投入棚户区改造,建成商业综合体20余个。

“同时,对仍具备使用功能的老旧住宅小区,优先通过综合整治和改(扩)建等方式,支持鼓励居民自主更新改造,是我们在棚户区改造工作中一直坚持的原则之一。”市房地产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

“住得好”———既要安居也要乐业 不断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7月1日7时40分,记者驾车来到清泉坝片区,映入眼帘的是栋栋高楼,一排排高档商住小区房屋颜色统一、风格协调,新修的双向四车道清嘉路整洁干净,来来往往的车辆有序行驶。记者沿着清嘉路行进,发现如今的清泉坝片区道路宽敞,高档住宅小区、商家众多,学校、培训机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齐全。

“我们把棚户区改造工作与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合理布局,注重道路、市场、学校、医院等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安置小区水、电、气、通讯、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市房地产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清泉坝片区,顺庆区还把望天坝棚户区改造项目包装成一个完整的城建项目、民生项目,对整理的1700亩土地,优先安排380亩用于建设西华体育公园以及幼儿园和小学,138亩用于安置还房项目和保障房项目建设,共修建8栋504套棚改安置还房,让城市面貌实现“脱胎换骨”。

为高水平发展城市产业,我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坚持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并重,把棚户区改造与城市产业培育、产业布局相融合,大力发展商业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等劳动密集服务型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高坪区“江山丽景”安置房小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安置房小区建成后,带动了周边人气、商气,王府井广场商业综合体应运而生,仅2018年带动就业近万人。2008年以来,结合棚户区改造,全市建成商业综合体20余个、文化娱乐场馆30所、学校50所、公厕60座。

南门坝棚户区曾是脏乱差区域,经过10年搬迁改造,南门坝片区成了南充市日渐成熟的新商圈,不仅让老百姓住上了好房子,还原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记者了解到,针对棚户区改造中部分低保户和特困户收入不高、经济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我市还采取定期帮助、定项补助、贴息贷款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实施救助,确保这部分人群能够有房住,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原标题:从“忧居”到“优居”的华美转身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