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学校坚持走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之路 ——山西石楼马村明德学校
滋根 中国滋根 2019-06-15 10:32:41

【中国滋根“绿色生态文明学校”优秀学校案例】


编者按

中国滋根长期在农村推广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开发《共创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教师培训课程》,开展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环境教育与教学实践、乡土文化与教育、性别教育、“学校、家庭与村庄的合作”、项目实践行动等主题内容的培训,支持建立绿色生态文明学校试点,将培训涉及的主题内容渗透进课堂教学、校园和社区活动中。目前全国已经有70余所学校加入绿色生态文明学校的队伍中,现推选出13所优秀学校,以加强不同地区项目校之间的交流学习。


山村学校坚持走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之路

——山西石楼马村明德学校


学校简介:石楼县马村明德学校位居县城以北15公里两镇两乡交通枢纽处的灵泉镇马村,于2004年秋配合移民并村战略开始兴建,2005年秋开始招生,是实施布局调整以来我县首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09年评为吕梁市双百示范校。现有教学班11个(含小学6个,初中3个,幼儿班2个),在校学生215人。全校教职工59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特岗教师30人)。2016 年,“走向世界教育主流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七届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论坛”上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这是贫困农村的学校第一次有机会参与国际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并得奖。




我们与中国滋根的故事


我校从2009年起得到中国滋根的赞助与支持,包括贫困生助学金、图书架与大量图书、文体器材等,与滋根联系比较紧密。2015年开始,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中国滋根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在石楼县的教师培训,对“环境教育与实践”、“乡土文化与教育”、“学校,家庭,村庄的合作”、“性别教育”、“项目实践活动”等六个主题进行了学习,次年又选派丁秋月老师和县里其他四名老师参加第一届“共创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教师培训”,回校对其他老师做了培训后,学校即加入到中国滋根创建绿色文明生态学校的行列。



经过这些培训,我们认识到作为乡村教师,除了书本教育,还要让孩子学会关注身边的一花一木、一草一叶,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这里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承担社会责任,获得乡土文化的滋养,慢慢长大的同时保留一份童真、童趣,他们的欢声笑语和成长足迹也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如果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一粒种子,我相信他们会在一定时间内生根发芽,发挥巨大潜能,成为移动的宣传手,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出一份力,传播正能量。

(马村学校丁秋月老师)



美化环境,共建校园


为积极创建绿色生态文明学校,为使孩子们能够积极与校园环境“对话”,主动参与植树的相关活动,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美化环境的意义。在滋根的帮助下,我校购买了树种,学校在2016、2017两年的春季组织六七八年级的学生开展“种一棵小树,绿一方净土”的植树护树爱树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校园环境得到明显变化,以前学校只有松树和柏树,比较单一,现在增加了元宝枫、红花槐等多样树种,已有20多棵树,学校五颜六色不再单调,各色花朵竞相开放。孩子们也更加欣喜,在校园里奔跑或在花朵下驻足,开心地欣赏着小花小叶。校园绿化活动在无形中也增加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以后,同学们回到校园看到自己亲手栽种的那棵树一定会激起一段难忘的回忆。

 

 

校田劳动,参与生命成长


学校有实验田一亩多,在中国滋根的资助与推动下,五到八年级分班进行管理,利用大课间或体育、自习等课时来一起劳动,主要种植红薯、豆角、玉米、白菜等。


一开始,孩子们会分组讨论具体种植什么,并回到家中取得种子,再形成种植和管理的计划。由于这些孩子劳动技能还不强,学校就鼓励他们回到家中向父母、亲戚学习种植方法。学校也会通过开会对家长进行沟通,告诉他们劳动基地的活动既不会耽误孩子学习,又会锻炼他们的意志力、责任感和生存能力,很快得到了家长普遍的认同和支持。


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后组员间会开始讨论实施。当然,管理过程也比较辛苦,且需要非常细心,学生在体会着劳动艰辛的同时亦获得了锻炼,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参与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回馈,品尝绿色的味道。无论具体种植的效果怎样,学校都鼓励学生一定要亲身实践。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不同地区有不同说法和风格样式。秧歌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马村附近每年正月都会有以秧歌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民间社火[1]活动,我村有两个人作为“伞头[2]”,带领大家在前边跳,还要会用方言编创演唱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调子。受这一民间活动启发,2016年秋天我校成立了秧歌队,参加的学生不论年龄,只要感兴趣,均可报名,秧歌队共有近30名学生,每星期一次课,具体由我校的音乐老师和当地的民间艺人带队辅导。目前,学生已经可以表演一些节目,当有客人来访或入村慰问老人的时候就会进行表演。秧歌队的成立为学校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乡土文化建设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给予学生的是精神食粮。


 

家校合作,孝老敬老


目前,我村的70岁以上老人有25名,普遍缺乏亲人照顾,独居生活。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爱老、孝老的良好行为习惯。从今年开始,我校少先队和团委老师会每半个月一次组织学生看望慰问村里的老人们。少先队员会帮助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打扫院子、表演节目,给他们送去了温暖和欢乐。逢到老人过生日,少先队员和政府扶贫人员一起去庆祝,一起交流,表演节目。目前,我校学生已经为两位老人过了生日,并慰问了三位老人。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提高了孝老爱亲意识,为培养传统美德奠定基础,同时学生们也在服务中了解到更多社情民意和村民的生活习俗,增长了见识。从好奇、询问到鼓掌赞扬,村民们对这类活动也十分认可,其中一户老人的子女还执意留孩子们吃饭,并买了很多雪糕、糖果,说“在你们来之前,我们从来没有这么喜庆热闹的时候”。



传播滋根理念,坚持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


田家岔学校是石楼县的一个农村小学。现有学生29人,教师5人。正是得益于滋根基金会多年来的爱心帮助,才得以留存下来。去年立冬时节,庄稼被收割殆尽,大地瘦地只剩下筋骨。我校一行六人,满怀热忱,走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一路颠簸来到田家岔小学,为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带来滋根推行的“共创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教育宣传活动。老师们为田家岔的学生带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水保护”、“土地保护”等课题,并呼吁同学们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通过学习交流,该校学生和教师对社会责任、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表示以后会积极践行。



初心不改,未来可期


我们将继续推进绿色文明生态学校建设,滋养根本,利在千秋。而中国滋根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导向和指引,在以后的实践操作中,我们会通过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1、环保教育细化到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重点培养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和以不乱扔垃圾为重点的公共环境卫生习惯。

2、环保教育深化到日常课堂教学氛围中,进行多形式学科渗透。

3、邀请更多的民间艺人参与指导,拓展以秧歌为代表的乡土艺术形式,争取唢呐、二胡、笛子等不同乡土技艺走进学生、渗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

4、我们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环保活动中,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5、开设性别心理学、心理学等课程,有效的对男女学生进行适合性别特征的教育,使学生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保护能力。  



[1]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传统的民俗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2]秧歌舞中领舞领唱的演员,因以手中所执之伞为道具,故称“伞头”。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