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的那一片海
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2019-05-23 10:39:20

——序龙歌散文集《边海履痕》

有一个曾经令我至今拂不去哀痛的文学骨灰级人物、人去弥存的评论家杨长勋,当年为龙歌第一本散文集《家住防城港》所作的序说:“龙歌现在的散文是对防城港市的平视与拥抱。”年轻评论家当年说出的话,我是觉得他说的比较恰当,也比较中肯。而现在,龙歌的散文已臻于成熟了。

熟悉龙歌经历的人都知道,防城港市建市的第二年,龙歌就从一个大山深处、桂中大地的一条母亲河的边上,移居来到了防城港。他原先从一个稍有名气的诗人,一来到防城港就适应了大海的气息,继而华丽转身成为了与海共呼吸同命运的边海明珠城市的散文家。我除了对龙歌拥有同窗之谊、兄弟之谊以外,还对他怀揣着诗歌梦想专注于散文创作的执著,投以了深深的羡慕和敬意。

我们同窗一代的大山的儿子,我至今的文学记忆之中,防城港就有两位值得人们乐道的文学愤青:诗人兼散文家龙歌,诗人兼小说家莫俊荣。当年最早相思湖作家群的我们班的“四大才子”,就有龙歌和莫俊荣穿越梦想、不忘初心来到了防城港,“家住在了防城港”,美丽的北部湾边陲明珠,让他们美丽流动着的文采增添了生命的诗情和画意。

出于了解和理解,于是有了我这本《漫步诗意的海滨》集子的诗意开篇之作《龙歌:胸中的这一片海》。我试图通过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来说一说龙歌散文里始终饱含着那种胸中海一般的美丽情怀。

我不会用评论家的睿智语言来如何衡量、界定龙歌所取得的散文成就,只是以我们同代文人的同辈视野来直视和诠释这位散文家的心路历程以及可敬可佩的人生足迹。

我在这座城市的仙人山脚下,在皇冠酒店一间舒适的房间里,忙里偷闲的时候,眺望窗外不远处的仙人阁,让我心情能更好地顺其自然地进入了龙歌心灵的散文视界。尽管有时还要熬夜,甚至兴味到通宵达旦,但新一天的太阳升起,大海滋润的气息袭来,我的熬夜、我的苦读,也就成为了我与龙歌散文的愉快交流和传递。

有道是术业有专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我觉得龙歌散文中的走笔龙蛇的状态,是优美而富有兴味的。我的目光随龙歌的散文足迹,也与他一道《行走在海风中》。他的这一本散文集,更是浸透一种逐步走向成熟散文家所具有的沉淀分量。我和龙歌共同的老师、著名散文家徐治平先生在序言里赞道:“ 描写防城港的诗文我已经读了不少,如今拜读龙歌的又一部散文集《行走在海风中》,仍然觉得津津有味,兴趣不减。防城港的山海风物、文化历史、人物风采、社会民情又生动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他似乎“心中有一种声音在呼唤:再到防城港去,明天就出发!我想,这激情,这种冲动,就是作品艺术魅力的体现了!”我们老师的溢美之言,给予龙歌散文魅力的评价一点不为过分,而是一个老散文家对年轻散文家恰如其分的自然流露的喜悦心情称颂。

翻开龙歌的这本《行走在海风中》,内容之丰富,含面之广大,笔触之练达,风格之突现,意境之隽永,我在这里自不必去多说,多去画蛇添足,众看家自有阅读评说。我在这里,只想表达我真诚用心读后的情愫:龙歌在这本《行走在海风中》,其用情和用爱已经至深至极,无以复加的程度。我想,这也是龙歌散文成就水到渠成的体现。

而就我平时的兴趣和爱好来说,我最推崇龙歌的散文集,是他于2011年金秋出版的《大海的另一种风情》。

龙歌这本似乎仍带着图书出版馨香的《大海的另一种风情》,我读得很认真,每一篇都很用心地去读,生怕会有遗漏,错过那难得阅读的机会。为了深刻理解他的风情,理解他深刻表达的心灵情愫,我一样从其中的前言后记读起。时任防城港市文联主席、诗人江天先生则首先感叹龙歌散文的笔力,说龙歌的“毫端责任重于泰山”,还说龙歌热爱防城港、热爱这一片大海的风情,是一种“爱的力量使然”。而龙歌自己也豪迈地这样说:“与以前出版的《家住防城港》《行走在海风中》两本散文集一样,这本《大海的另一种风情》所收入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海味’。”并说他“正呼应了防城港文学艺术界所倡导的‘边海文学’的创作主张。”是的,龙歌在自己的散文里做到了。

龙歌的激情,先于诗歌,后于散文,而散文才是他驻足于散文天地的家园。这片美丽海边的家园,令他陶醉,令他满足,并处处引以为豪。他通过每一天《行走在海风中》,去《寻找海藤花》,在《西湾的夜色》《刻录今天的蔚蓝》;他在《海风浸润的日子》里,观看《海边的荷花》,去《抚摸北部湾的春色》,去体验《天堂滩的歌声》,去体会《大海的另一种风情》……海湾的春色,去体验《天堂滩的歌声》,去体会《大海的另一种风情》……

这样的一种阅读,本来对大海就已经情有独钟的我亢奋无常,俨然已经内心失控,真想即刻向龙歌发出微信,说我和你一样已经“迷恋”了这“一湾湛蓝”……

龙歌,走吧,找一处“午夜的防城港街头”,继续述说你的和我的“大海的另一种风情”。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