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绪
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2019-05-23 10:14:30

临近清明节,看烟雨蒙蒙,不禁想着以往祭扫的情景。偏郊深山七八里,荒山四五行,坟茔数十点。香尽人散去的时候,有些坟整了新,有些依旧荒凉。想着,想着,我决定把清明的来由说与八岁的亮亮听。

传说清明节出自春秋时期。当时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随臣找不到一点吃的。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肉汤让重耳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后来重耳知道介子推割肉救他,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他重赏了随他流亡的功臣,却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介子推只是整理行装,到绵山隐居。

重耳听说后,十分羞愧,亲自去请介子推 ,介子推却避而不见。绵山树木茂密,找人不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来。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火熄后,才发现他和老母亲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烧死了。重耳懊悔恸哭。装殓时,人们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介子推到死时,记挂的不是自己的名利,而是希望重耳作为国君能为政清明。为纪念介子推,重耳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当天禁烟火,只吃冷食。第二年重耳和大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可惜故事讲完,亮亮却没有领会到感恩教育的点,提出了“割肉该多疼啊”“烧山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也许很多时候,我也和亮亮一样对感恩领悟得迟钝,才空留诸多悔恨。

我对亮亮说:“重耳后悔自己忘了介子推的好,更后悔烧山,所以定了个清明节来警示自己。”他终于懂了一些,点头说:“那清明节,就是提醒我不能忘了别人对我的好,还要及时感谢。”他边说边去收拾零食:“这些分给你,袋子里带回去给外公外婆吃,我这样做对了没?”我回答他:“不用带那么多,帮着他们做家务就行。”他眉开眼笑地说:“我会扫地、洗碗,我还会做番茄炒蛋……外公外婆对你好,你对我好,所以我得对你好。你对外公外婆好,我也跟着你对外公外婆好。”亮亮的话有些绕口,他对故事的这个理解,有些通俗和天真,但也算方向准确了。

清明祭扫南北山头上人来人往,忙乱混杂。再醇香的祭酒,再悲切的眼泪,逝者都无法感受,但是生者终在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里得到一个特定的清静,回忆去了的人,感念他们的恩情,又警示自己,珍惜身边对我们有“割肉之恩”的人。清明节的仪式,我认为不重在祭扫的隆重,而重在祭扫者的心意。很多年轻人,在网上祭奠。平时写句子都要凑词语的人,清明时的祭奠文章,却写了几千字,有往事有情感,有感恩有懊悔,有怀念有领悟。发完了祭奠的文章,又打了电话给心中牵挂的人,说说生活,报喜不报忧。这样,也是足够了。

清明,在朦胧的烟雨里,在这个特定的节日静下来用回忆把往事烘干,让恩情都回温地清晰起来。于是在悼念和自省里,流浪的心找到归处。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