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灵性的灵渠
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2019-05-22 17:38:39

我知道灵渠,始于读高中时的历史教科书。至于它如何连接湘江和漓水,始终是个谜。直到去年10月身临其境,方知究竟。目睹灵渠芳容,我便折服于她的“灵”了。

伫立灵渠高处俯瞰,只见海洋河披着金秋午间的艳阳,于山岭间轻轻盈盈而来,在分水塘作短暂歇息,尔后像乖巧的湘女,听从石堤铧嘴吩咐,七分经北渠欢快游走三四公里后投入湘江怀抱,三分经南渠漫步30多公里,享尽兴安县城的美景之后才与漓江约伴共赴桂林。这就是“三分漓水七分湘”,一个充满灵气的神奇去处,她折射着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蕴含着古先贤的超凡智慧,凝结着黎民百姓的辛劳奉献。

秦始皇扫灭六国后,挥师南下平定“百越”。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以沟通湘漓二水,运送所需军队和物资。公元前219年,监御史史禄奉命开凿,历时五年修成。灵渠设计科学,结构灵巧,工艺精湛,堪称罕见水利工程杰作。要把两条高低不一,相隔数十公里的河流连接沟通,谈何容易。但我们的先贤们何等聪明,筑起一个人字形的“大小天平”堤坝,配以直指洪流的铧嘴,将河水分开。于洪流淤泥中构筑堤坝,在两千多年前技术极端落后的古代,又是罕见人烟的蛮荒之地,难似登天。史禄不愧为水利工程奇才,在他的设计策划下,用松木桩预先固定在淤泥中,然后向松木桩里堆放坚硬不规则的石块,上面铺上每块重达千斤的石块。石块凿出一个个燕尾槽,然后在槽内放入“铁码子”,将巨石之间咬住铆紧,共同抗击凶猛的洪水,历千百年而无恙。古人感佩于史禄的丰功伟绩,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

我走下伫立良久的高处,来到由“大小天平”组成的堤坝,然后沿“风景这边独好”的南渠顺流而下。离渠口数米的陡门(即船闸)首先迎接我这位远客。它由青条石砌成,专司提高水位,保证航船通行,据传有36座。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这样描述:“六十里间置陡门三十六……舟入一陡,则复闸之,俟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对灵渠的“灵”推崇有加。

徜徉在古树参天,修竹叠翠,桂花飘香的堤岸上,享受着赏心悦目的荫凉,还有缓缓流淌清澈见底的渠水,以及徐徐疾疾或清脆或低沉的鸟音,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不觉间,古香古色的四贤祠已肃立眼前。据记载,四贤祠是元朝廉访史也儿吉尼为纪念秦监御史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唐防御史鱼孟威而兴建。史禄当初只修建了南渠、溢流堰,通了漕运;东汉的马援“继疏之”,修北渠;至唐代,李渤“始为铧堤以固渠,作陡门以蓄水”,使急流变缓慢分别流入南北渠,提高了拦河坝的抗洪能力;李渤的后任鱼孟威,对沿渠的陡门进行了全面改造,大大提升了灵渠的通航和泄洪能力。站在四贤塑像前,我肃然起敬,敬佩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一身担当。正是他们前仆后继的不懈努力,才使屡遭崩塌的古老灵渠得以延续发挥作用,并且日臻完善,至今雄风犹在。

陶醉和遐想中,晚霞已悄然透过枝叶,在渠水中无言流淌。我恰好走完3公里长的“杨柳夹堤生翠烟”的秦堤,于是带着满满的收获返回。忽然觉得,唐朝防御史鱼孟威把因零水而得名的“零渠”改称为“灵渠”,不啻为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这条越两千年依然大放异彩的盘山渠道,完全配得上此称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