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纯情 思辨文笔——潘恒济《老东兴》散文讨论会纪要
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2019-05-22 17:33:14

1月26日,“潘恒济《老东兴》散文创作讨论会”在防城区图书馆举行。《老东兴》2018年8月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讨论会上,《老东兴》编者邓向农认为,《老东兴》应该说是一部情感深厚、感悟独特、富有文化个性的传统艺术散文集合。

潘老首先是纯情的生活歌者。正如凌渡老师为潘老《醉在春天》一书所写的序中说过的那样,潘老关注自己生存环境四周的人生世相,重视现实,不回避矛盾,以朴素清白的言辞,去展现他的热情与爱憎。

作家所处的社会四周,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潘老的目光善于寻找独特的意象。首发于云南《边疆文艺》、后曾获得广西少数民族作家“花山”奖的力作《海上花市》,邓向农说,写得美是一回事,更看重潘老对渔家生活的独特发现——文学创作中,个性化的“发现”比什么都重要。否则,谈不上什么“创作”——勤劳美丽的渔家就劳作、生活在“海上花市”里——美丽的浪花,美丽的珊瑚,美丽的渔火,美丽的姑娘!不是长期的海边生活的积累,没有丰富的联想与诗意的积极探求,会发现“海上花市”这样新奇的艺术意境吗?其实,渔业生产画面,海边人都见过的,而在作家的视野里,变成了“花市”。作家联想到“蜜蜂采蜜”的独特意象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潘老在吟咏他的生活发现时,往往注重将经过时光“过滤”的景物人事入文。文学是经过生活积淀后的文化结晶。潘老另一篇获得过“花山奖”的力作《青青的竹林》,写的是儿时到外婆家看到的乡村景象和经历的农耕生活记忆。徐治平教授对这一篇作品,评价是很中肯的。他说:我最先读到潘恒济的散文,并留下深刻印象,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青青的竹林》。外祖母家乡山上那片青青的竹林,竹林深处那几条幽深的小溪,在竹林里捉迷藏、学鸟叫、吹“喃都阔”,尤其是找竹笋虫、砍箪竹,在小溪边生火做竹筒饭,“一边吃着特有风味的竹笋虫饭,一边望着无边无际的竹林”,那场景,那意境,着实令我心驰神往。还有“山蛤捉山鸡”的故事,细细说来,新奇有趣,颇具神秘色彩。多年过去,那片青青的竹林,那个大自然的故事,一直珍藏在我心里。

读者看后,对潘老笔下的“那片青青竹林,那个大自然故事”都会珍藏心里,那么,作家自己对那一段农耕生活的景观就自然更加难忘。经过对童年生活趣事的“过滤”与长期“酝酿”,到了中老年,文思的“甜酒”便“成熟”了。此作之“力”就“力”在此了。《和平街沧桑》获得过“唱响防城港征文”一等奖,徐教授对这篇力作也给予了好评:

第一感觉便是,这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也是潘恒济散文园地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作品写的是东兴和平街的人文地理,沧海桑田,其中有改革开放之初的繁华兴旺、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的商客云集、街上各种各样的传统老店、经营小吃熟食的“沙虫王”“短命鬼”等人物,都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作品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边城风情,又有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和平街,入夜,小贩们挑着一担担生鱼粥、艇仔粥、云吞面、汤圆、水饺等小吃走街串巷,随街叫卖,楼上的有钱人家心痒嘴馋,往往会从三楼放下一个吊篮,来一碗猪脚扣肉糯米饭,或者一碗云吞面、生鱼粥,吊篮扯上去之后,不一会再用吊篮将碗和钱放下。买卖双方,各得其所,那种诚信之举,纯朴之情,令我感慨不已。反复斟酌,觉得此文应获一等奖,便向评委们作了推荐。当时我老伴陪我住防城港,给她看了《和平街沧桑》,她说“竹篮吊夜宵”极其精彩,可遇不可求,堪称神来之笔。之后多年,“竹篮吊夜宵”这一细节,一直扎根在我心里,即使忘了作者,忘了题目,这一细节总是记得

会议认为,这篇散文力作,同样是“过滤”熟悉的生活之后,在生活的茫茫沙滩上采集到的文学“金子”。

潘老是个歌者,更是一个思索者。潘老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思辨,善于悟理。作家观山镜水,提笔言事,都比较重视从思想、文化、道德角度去开掘题材。《和平街沧桑》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边城仲恺街的“沧桑之叹”,而在启迪人们:新的取代旧的,进步的取代落后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今天过去,会成为历史,历史的发展也会产生新的今天”!这就引导读者读完沧桑文后,大大地拓开艺术的思路。

在文以载道、悟道方面,石丽芳博士对潘老师的散文有这样的解读:

潘恒济的文章最显著的特点是充满海的壮美、海的气魄以及由海派生出来的深沉的睿智、宽阔的胸襟和对人生及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有着一个“道”的内涵在其中,而他心中的“道”,又不仅仅包括对生活、对大海的无限热爱和感激,还包括对世事的鞭挞、对人性弱点的剖析、对自我内心的省视、对人文理想的热切呼唤。

应该说,这段话既清楚地表达了博士对潘老散文理解的真切深入,也说明了潘老散文的另一个突出文化特点。

在艺术风格方面,凌渡老师有过这样的评价:“潘恒济先生作文,通常是把握好作品的艺术流向,用清白朴素的语言,在关键的时候,将自己的感受画龙点睛地挑明出来”使文辞“充满了醒世的哲理,却又做得水到渠成,顺畅和自然”。在这方面石丽芳博士也有精到的评说:
在艺术风格方面,潘恒济散文的重要特色是优美清新,质朴无华,于浓郁深沉的感情中不时闪现出理性的光辉。他的文章不重其形而重其神,只了了几笔就勾勒出了其神韵其情态……如《醉在春天》中对田园风光的描写:“烟雨蒙蒙,笼罩着绿树翠竹,笼罩着农舍田野。几声鸣啼、几声鸟叫从蒙蒙的烟雨中传来,是那样悦耳,那样令人心醉。啊!好一派田园风光,好一副浓淡相宜的水墨画!”这种和缓清秀的风格,贯穿潘恒济创作的始终,成为他有别于其他京族作家的一个明显标志。

讨论会上,禤佩娟老师等作家也从自己与潘老的交往、交流与阅读角度谈了自己对《老东兴》的感受与评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