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潮州鸡公碗
2019-04-11 11:12:20


今年70岁的黄志华,是某国有瓷厂的退休美工师,他有一个已经坚持了40多年的爱好,那就是收藏“潮州鸡公碗”。清代的、民国的、现代的……如今,他收藏的“潮州鸡公碗”有300多个,其中有的价值不菲。

谈起自己的收藏,黄志华如数家珍。他说,他收藏的“潮州鸡公碗”中,很多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产品,有部分是年代较久的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粉彩鸡公碗”。

他说,鸡公碗最早出现在明代成化年间(成化元年是鸡年),原本是王公贵族喜爱的珍品,到清朝以后,开始变为中低下阶层的普遍用具。清末,鸡公碗在江西烧制,但因生产成本高,曾一度停产;后来潮州地区(广义的潮州,主要包括今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以及丰顺县)接力生产。潮州人民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技艺使这一传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和艺术,鸡公碗又再度普及,更出口到东南亚等地。由于潮州地区把鸡公碗这门“现代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并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收藏界将清末后生产的鸡公碗统称为“潮州鸡公碗”。

“潮州鸡公碗” 也叫“鸡角碗”或“八角碗”,是以黑尾巴的大公鸡、芭蕉和花为图案,它碗底浅浅,口大底小,粗犷的工艺透着一种特殊的美感。公鸡代表兴旺和添男丁,芭蕉代表吉祥如意,而花则代表花开富贵。要发达致富家中一定要有只“潮州鸡公碗”才能起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潮州地区以及闽南一带家家户户都有“潮州鸡公碗”。

要烧制成一件“潮州鸡公碗”成品,需依次进行淘泥、拉坯、印坯、修坯、上釉和烧窑等多道传统的制瓷工序。首先,工匠要将白瓷泥舂碎成粉,并在水池搅拌沉淀数天后取出泥浆晾干备用,之后将半干的瓷泥拌成泥团、揉成泥条、拍打泥坯,然后再用特制的石膏模具制成鸡公碗,晾晒后再上釉并在瓷窑焙烧至成品出炉,一窑“潮州鸡公碗”从制作到成品出炉,需要半个多月甚至一个月时间。他说,世界上没有两只完全相同的“潮州鸡公碗”,因为“潮州鸡公碗”的图案都是匠人一笔一划手绘上去再加以印模烧制,每个碗上的公鸡及花草都不一样,工艺虽然古朴,却别有一番情调。

为了收藏“潮州鸡公碗”,黄老伯几乎跑遍了粤东、粤西的每个乡村,在农民家里的杂物堆里、屋角里“拾漏”。凡是附近有“潮州鸡公碗”出现的地方他都会光顾。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到汕头、汕尾、梅州、揭阳、湛江、广州、佛山、东莞和福建省的诏安、平和县等各个旧货市场、古玩市场去淘宝。二十多年前他曾到江西、湖南、河北、云南等处工作生活,每到一处,他都不忘去寻找他的“心头好”。身边的朋友知道黄伯的爱好后,就纷纷帮他留意各种与“潮州鸡公碗”有关的信息,有好东西第一时间通知黄伯。

一次,黄老伯去福建出差,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家农户家中发现了一个非常精美的清朝道光年间的潮州“粉彩鸡公碗”。此碗的碗口直径为15.3cm,高为5.5cm。大公鸡画像栩栩如生,彩头好,画工精美,画意生动。黄老伯试探性地向农户主人出价,农户主人以家中祖传为由拒绝了他。回到家中的黄老伯满脑子都是精美的“潮州鸡公碗”,寝食难安。于是,他很快就又抽空来到了这一福建农户的家中,准备说服主人将这个“粉彩鸡公碗”卖给他。经过了反复几次,农户主人终于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将这个“潮州鸡公碗”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转让给他。

2003年一个秋天的午后,他去逛旧货市场。他已经在旧货市场转了一个多小时,正要回家。突然,他被一个小地摊上的一对鸡公碗吸引住了。仔细观看,发现这一对鸡公碗是民国五彩“潮州鸡公碗”,碗口直径为20CM,高6.5CM,做工精致大气。碗口直径那么大的“潮州鸡公碗”他是第一次遇到。他越看越喜欢,于是他尽量沉住气,心平气定地问老板多少钱。老板说1000元 。他说,再少点。老板说,存心要不?他说,当然。老板就说,那就一口价,880元,不能再少了。他马上掏钱付账,把这两个极其难得的“潮州鸡公碗”买了下来。

现在,黄老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这些“宝贝”拿出来擦一擦、摸一摸、看一看。

黄老伯对“潮州鸡公碗”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他至今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收藏家,这些“潮州鸡公碗”,只是他的精神寄托。黄老伯说,从40年前购买和集攒“潮州鸡公碗”时起,潮州鸡公碗就融入他的身心,“买到一只自己喜欢的‘潮州鸡公碗’,简直要兴奋得睡不着觉。”

黄老伯建议,喜爱并愿意收藏“潮州鸡公碗”的人们首先不要盲目购买。“真正的大师级人物做的‘潮州鸡公碗’大都不用模子,而是徒手制作而成,而且名家的碗都有个人的风格和制作手法、工艺;其次,收藏者要了解一些民间大师的传说、故事、师承、作品收藏的趋向等。”

他说,收藏的乐趣在于,能透过藏品上的符号和信息,走进藏品所在时代的记忆,领略那个时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气息。收藏,不仅是收藏文物,更是对历史的尊重与珍惜,收藏我们先人的足迹,收藏我们热爱中华民族的理由与执着。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