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悦读丨不忘初心、勇于担当,让梦想与使命同行
2019-02-22 20:08:51

甘孜州委宣传部、甘孜州文联、甘孜日报社联合推出文化类朗读栏目“康巴♪”,让你随时随地通过声音进行阅读。悦读旨在通过对康巴作家群优秀作家原创作品的诵读、录音制作,对音乐、图片、文字的整合与重塑,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在移动端倾听与分享优秀作品的互动栏目。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州内知名作家的作品,更欢迎读者踊跃投稿,分享专属于自己的故事。


无须特地留出时间空间逐字逐句读书,

不论你是走在路上,在公交或的士上,

独自吃饭,还是百无聊赖地做着家务,

都可以通过悦读用你的耳朵进行阅读。

“康巴•悦读”第五十二期,今天是我国第十九个记者节,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请欣赏甘孜日报三位记者的责任与坚守,让我们透过身边的媒体人,走进新闻的世界。





不忘初心 勇于担当 让梦想与使命同行



每年的11月8日,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 记者,行万里路,阅千万人,一篇篇精彩的报道,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述说着新闻背后的故事。曾想,每一起事件发生时,记者都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在坚守规则的同时,把使命变成义务,不忘初心,勇于担当,追逐和捍卫着真相。无论你是报纸记者,电视台记者,还是网络媒体记者。每一个记者节,新闻工作者都会因这个特殊的节日而倍感振奋。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来听听身边的三位媒体人怎么说。


新闻永远在路上


■甘孜日报记者 周华


很早以前曾经写过一篇小文,大致意思是说新闻是“跑”出来的。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了,每次想起自己“跑”新闻的故事,总觉得好像有很多话要说。

记得那是去年初春的事了,按照报社的安排,笔者与同事们一起到南路开展走基层活动,目的地是甘孜州南路片区的6个县。如果是在内地,这种采访就是小事一桩。但在州内,采访的难度就要大得多,而且会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路上。

理塘县下木拉乡上马岩村党支部书记降措,是一位致富路上的带头人,他带领村民发展黑木耳种植,让村民在合作社打工或通过流转土地挣钱,带领村民脱贫奔康。当我们听说他的故事后,便决定到现场去采访这位村支书。

迎着刚刚升起的太阳,汽车在理(塘)乡(城)路上奔波了一段时间后,便驶入了一条刚完成改造不久的通乡公路。从理塘县城到上木拉、中木拉,再到下木拉,道路两旁的广袤田野上,人们正在忙着春耕。草地和枝头上,一丝新绿预示着高原的春天已经到来。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上马岩村。在林间的一大片空地上,一个初具规模的木耳(药材)种植基地已见雏形,本次采访的主人翁降措正带着村民种植木耳。于是,我们的采访便就此展开。

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掐指一算,此次采访花在路上的时间为10个小时(来回),而用在采访上的时间还不足4个小时。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次采访让我们发现了一个鲜活的、以党建引领贫困户脱贫的典型。

与上一辈甘孜日报人的采访条件相比,现在的采访条件已经好了很多。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采访触角伸向了更偏远的地方,并在“跑”新闻的过程中收获着更多的感动。

新闻永远在路上,腿勤才能出新闻,这是业界不变的真理。进入新时代,甘孜日报人仍然沿袭着“跑”新闻的传统,用脚步丈量着甘孜州的山山水水,不断地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着甘孜州的发展变化,抒写着一篇篇动人的时代华章。



苦乐相伴新闻路上


■甘孜日报记者 陈杨


16年前,我走上记者岗位,到今天,我仍然坚守与墨香为伴。

周围的朋友问我,做了这么多年的记者,你不累吗?我说,累!但新闻路上累并快乐着,能够讲述感人的故事,记录时代的脉搏,苦乐相伴,苦乐相随,这是吸引我在新闻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回首漫漫新闻采访路,石渠县藏族小女孩拥珍让我至今难忘。父亲去世,母亲重病,拥珍的中专求学路是如此艰难,饿了开水泡冷饭,病了全靠去痛片,天气再冷也只有一双胶鞋。但拥珍是快乐的,她很乐意力所能及帮助同学,会给周围的朋友带来欢乐;她是孝顺的,管理宿舍的阿姨送给她一双新鞋,自己舍不得穿带回家给妈妈。拥珍的故事感动了我,我用笔记录了她的故事,登在报纸上同样感动了读者。在教室里,拥珍含着感恩的泪水,用九十度鞠躬感谢前来资助她的好心人。此刻,我是快乐的。

回首漫漫新闻采访路,走完甘孜325个乡镇让我记忆犹新。在九龙县朵洛乡,汽车轮胎贴着崖边旋转,山坡上响着石块滚落的声响,行走在岩石上凿出的公路上让我心惊胆战。得知我们的到来,纯朴的老百姓骑着摩托车帮助清理公路上滚落的石块。到达朵洛乡政府的那一刻,让我深知甘孜老百姓生活的不易。地处雅砻江沿岸的雅江县波斯河乡,因道路危险陡峭闻名,道路从雅砻江畔一直盘旋到近5000米的山顶,被当地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二十八道拐”。山顶上的道路积雪未化,几千米的山下就是波涛汹涌的雅砻江,稍有闪失就会车毁人亡。历经艰辛,走完全州325个乡镇,让我见识了甘孜的宽广和未来的希望。此刻,我是快乐的。

昨天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明天还将继续。未来,我仍会坚守与报纸为伴,苦乐相伴,记录每天我所见到的故事。

 


做一名不下线的新媒体人


■甘孜日报记者 肖宵


又是一年记者节,对甘孜州所有新闻工作者而言,2018年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而这一年,我们是甘孜日报二楼那盏长明的“灯”,我们是遇到突发新闻时反应最快的“手”,我们是微信工作群里那一长串的“@”,我们是节假日里与家人分别的“背影”,我们是直播间中的“官方主持人”,我们是手机屏幕上那个红黄相间的“logo”,我们是微信、微博中那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我们是抖音平台上不停闪动的“红点”。这一年,我们是走街串巷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是文旅活动现场屡次创造点击记录的“网络大V”,是甘孜新闻界最具活力的“融媒先锋”。

在属于我们的节日里,我们透过跃动的字符,走进24小时不下线,一切新闻拼速度的新媒体时代。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习惯了用手机拍照、写稿,滚动式播报新闻现场的情况。今年10月1日,“黄金周”的第一天,三万辆车“汹涌奔向”甘孜,折多山降雪国道318大堵车,游客滞留山间至半夜。事发之后,正在成都出差的我立即通过网络工作群召集同事,分头采访、收集资料、编辑图文视频、全网发布信息;此过程中,一部手机,成为我们最有效的“武器”,24小时内,天气路况、应急保畅情况、滞留人员安置情况通过10条图文综合信息、100多段小视频在网站、微信、微博发布;集群式信息获得三百万的阅读量。而10月11日,金沙江白格堰塞湖险情发生后,新媒体端的宣传报道更像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战斗”。当时,应急管理部启动应急响应,省、州、县联动处置,多路记者星夜奔赴现场,滚动直播间遍布网络。此时,康巴传媒中心所有编辑记者开启“24小时在线”模式,运用多线并机直播+微信平台+微博+抖音视频的梯次信息发布模式,权威快捷准确地报道此次应急处置全过程。5天4夜的坚守,换来1000多条动态信息,获得将近千万次的总点击量,无人机新技术呈现的堰塞湖核心地区VR全景,为应急专家提供宝贵材料。

在这个新闻依托新技术的时代,我们既是编辑,也是播音员、主持人,又是导播员、摄像师。

在这个新闻拼速度的时代。我们必须四处奔波、走街串巷,写稿制图,将新闻事实和精彩瞬间传递给读者与观众。

在这个记者节,我们必须24小时在线,以免错过任何一次突发新闻。

这就是我们分享给未来的故事,愿行进在路上的我们,记着初心、记着担当、记着坚守、记着作为,记着记者这个特殊的名词!

 



除了为大家推送优秀的作品,我们更希望从大家的文字与声音中留住最温暖的康巴。为此,康巴悦读栏目自推出起长期公开接受读者投稿,希望能与每一个有故事、有才华、想倾诉的你在声音中相遇。

>>>>投稿要求

读者可以只投文字稿,也可以自己录音将文字稿与声音稿一起投出。稿件要求原创,内容不限,文字稿件字数要求2000字以内。投稿时除了“录音+文字”之外,请附上“个人简介+联系方式(电话+微信)+生活照”。 

>>>>联系方式

电话:0836—2835751

邮箱:wx@gzznews.com

<以上活动最终解释权归甘孜日报所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