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光芒的烛照——观当代剧作家孙德民的戏剧创作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万素 2019-01-28 20:19:05

他从《青松岭》走来,一路风尘仆仆。那一年他只有二十出头,现已年届七旬,老骥伏枥依然笔耕不辍。他,就是当代剧作家孙德民。透过他的作品,我们能够鲜明地感受到时代的脉动和理想主义光芒的烛照,总能感受到激情燃烧的英雄情结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无论是话剧《塞罕长歌》《雾蒙山》 ,还是河北梆子《李保国》《女人九香》等,哪一部不是响当当的作品,哪一部不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给人精神引领,满载追随时代前行的巨大精神力量。

话剧《塞罕长歌》剧照

话剧《塞罕长歌》的开局十分独特、异峰突起。白毛风、人冻僵、当逃兵……一桩桩突发事件接踵而至,戏剧节奏在紧密推进,视听语言营造出对观众审美心理的巨大冲击力。若就戏剧结构而言,此乃“凤头”也。此外,创作团队还采取欲扬先抑手法,为男主角佟保中设计出一个“逃兵”形象,让主要人物的低起点几乎降至冰点之下。随后,让观众细细品味55年的时间跨度中,他是如何经受考验不断成长,终身坚守塞罕坝,由林场“逃兵”到被提升为技术员、分场场长,最后升为总场副厂长。剧作不仅以追踪主要人物成长步履为叙事主线,还延伸叙述了佟保中儿子佟刚、孙子佟小林的故事,以一个家族背景为叙事线索,串连起林场第二代、第三代务林人的奋斗历程。主创团队采取人物为经、事件为纬类似编年史的叙事策略,架构起这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鸿篇巨制。

为了鼓舞士气给林场职工输入强健的精神动力,李斌场长请来了放映队,舞台现场支起一块幕布,当即放映战争片《上甘岭》。“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歌唱家郭兰英领唱的甜美歌声在剧场中荡漾。这耳熟能详的曲调抚慰着台上务林人的心,也温暖着台下观众的心。全体务林人引吭高歌:“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从“上甘岭精神”到“塞罕坝精神”,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基因,穿越时空隧道一代一代传递,为中华儿女熔铸永恒的精神魂魄。《塞罕长歌》将电影直接引入舞台,为话剧艺术拓展出更加丰沛的艺术表现力。将电影《上甘岭》主题歌贯穿全剧,竭力开掘音乐艺术直指人心的美学功能。

《雾蒙山》讲述的是一个精神领域里“父债子还”的传奇故事。这部作品对历史变迁中新一代农民精神层面的追求有敏锐的感知与发现,表达了创作者对我国广袤农村人口众多的农民群体情感、理想和期盼的殷殷关切。同时,这部作品又是站在时代认识的制高点上,面对20世纪中期那段令人心碎的民族劫难的历史自省和反思。孙德民紧紧抓住这一题材悉心地捕捉、发现与开掘。他以老一辈知识分子特有的赤诚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笔端流淌出的人物与事件倾注了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也渗入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感悟和深邃的文化思考。他力求让作品向哲理思辨的境界提升,以此引领当代人面对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走过的弯路进行自省,对剧中人物的戏剧行动做出更加符合当下社会心理的、更具当代意识的价值判断。

这部剧作的不同凡响,不仅在于对题材的敏锐捕捉,更在于题旨的深化,在于剧作家对此中蕴含的深意有所发现,并予以更深层面的开掘。作品写出了父子两代人,两个村支书,面对的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际遇;写了新一代农民张春山的人生足迹和他如何艰难地面对历史的过错,以及他敢于反省与担当的男子汉气概;提出了只有致力于人的精神价值的提升,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进程这一时代课题。剧中张春山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崭新的新时代新农民闪光的典型形象。他志存高远、胸襟坦荡,他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直面现实,更敢于直面过去。他具有超越前辈的精神品格,令人肃然起敬。从这一人物形象我们似乎可以窥见,在改革开放急剧变革的年代里,新一代农民已焕发出崭新的精神风貌。

话剧《雾蒙山》的题旨能引发当代人对人类心灵本质的重新审视。透过显露的叙事层面,经由矛盾冲突、戏剧结构、人物性格、个性化语言等感性认知与审美体验的牵引、观众的思绪在不知不觉中已进入到理性思考的潜隐层面,进入到现代人应如何面对民族历史自省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进入到人文关怀、历史感悟和文化反思的深层空间。在叙事层面,剧作家已把饱蘸人文关怀的笔触探入曾经深受极“左”思潮伤害的一代农民兄弟心灵深处,试图以艺术家的良知和爱心去消弭极“左”路线带给农民群体的磕磕绊绊、恩恩怨怨,去抚平他们心底难以愈合的创伤。《雾蒙山》并不耽恋于村民们疗伤的悲悲切切、怨天尤人,更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美好的未来正在向你召唤,它鼓舞着已步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人们向前看、莫彷徨,洗刷掉历史旧账的污渍,携手和谐共进,意气风发地开创未来。从一代新人张春山果敢的作为和他高远的精神境界,我们分明看到了时代在前进,触摸到了时代的脉动,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号角声。

“那是谁的身影,脚步匆匆。他在太行山里走了一生。那是一片片贫瘠的土地,他用知识绘成风景……”河北梆子《李保国》这首饱含深情的主题曲,伴随剧情跌宕起伏回荡在剧场上空,台上台下情感交融唏嘘一片,观众与演职员共同沉浸在仪式般凝重的氛围中,再次接受当代英模的精神洗礼和感召。孙德民遵照艺术创作规律,细致入微地体察李保国的情感意志,深入开掘出人物强大的内心世界、独特的气质秉性与伟岸人格。演出令人潸然泪下,一群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跃上舞台,刻骨铭心的感动将永远定格在观众心屝。

河北梆子《李保国》剧照

这部剧作起点高,富于艺术感召力,打破新闻报道和戏剧的边界,在叙事中着力揭示人物内心,让宣传报告升华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主创团队共同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孙德民将英模人物置身特定戏剧情境中,让舞台角色绽放出比生活原型更高、更集中、更典型的亮色,发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优势,写人、写心、写情,直指人心;父子情、夫妻情、乡亲情,情满太行。现实生活中的李保国敏于行讷于言,没留下什么豪言壮语。“把李保国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李保国”“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这些就是他最质朴的心声。“大论文就是一幅太行画卷,好论文就应该写在农民心里边”“让教授、科技工作者懂得农民,贴近农民,让农民成为有知识、懂科技的专家” 。孙德民站在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制高点,赋予剧中人李保国这些激情澎湃的话语溢满了时代精神,铺展开李保国心中理想的瑰丽画卷,是对他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一种升华。

河北梆子《女人九香》中,剧作家浓墨重彩推出的九香这个人物形象让你久久难以忘怀。这部剧作让我们目睹改革大潮裹挟下九香绽放出的绰约风姿,领略改革开放时代风云人物的博大胸襟,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一代农民的心灵诉求、精神诉求和全新的价值取向。孙德民深深挚爱着燕赵大地这片多情的土地,近年来他创作的多部作品,饱蘸人文情怀从改革开放现实生活中浓缩、提炼出极富时代特色的崭新的农民群像。 《女人九香》就是其中一部,它给予观众的审美感受不仅新颖独特而且颇具深刻内涵。剧作家赋予笔端人物十分鲜明饱满的个性特征,使九香这一舞台艺术形象不同凡响,艺术感染力极强。仔细品味九香的性格魅力,不仅在于她的独立自主、特立独行和充满自信,更在于她的现代意识觉醒,在于她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于她能够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

回眸上世纪80年代,十几亿觉醒了的中国人坚定地步入改革开放新时代,这一东方文明古国发生天翻地覆的社会变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0余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眸审视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社会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升。我们还真切地感受到与之相伴而来的,是中国人自身在改革阵痛中的精神涅槃;是每一个个体的人在自我认知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现代意识觉醒;是面临思想观念的转变、人生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现实的提升,每个人在艰难前行和奋力攀登中必不可少的勇气、信念和精神力量的获取。我们进一步领悟到:只有置于改革开放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人,才不再是抽象的集合名词,才能真正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追求的人,成为心灵自由、血肉丰满、鲜活存在的个体的人;也只有观念的开放和观念的转变,才是改革开放带给每一个中国人的最大受益。

题旨厚重,意蕴深远,是孙德民剧作的审美追求,将个人情感体验与民族情感、人类普遍情感融为一体,能够直指人心振聋发聩,引领当代人价值观的重建。切实掌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更具生活质感的细节,由细节真实累积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创造出典型环境、典型戏剧情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让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更具艺术真实性,让戏剧舞台绽放出更能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新闻链接

剧作家孙德民研讨会在京举办

由中国剧协、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孙德民戏剧创作研讨会日前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均对孙德民近年来的剧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其谦逊、敬业的品德和助人为乐的人格魅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孙德民是著名剧作家,“话剧百年突出贡献艺术家”称号获得者,1962年开始文艺创作,先后创作了50余部大戏和10多部影视剧,荣获40多项全国性奖项。2014年至今,他又创作了8部戏,其中河北梆子《李保国》、话剧《成兆才》《塞罕长歌》获得一致好评。

专家们高度肯定了孙德民勇于为时代抒写、为人民抒写的担当精神。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是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在新时代,孙德民更是聚焦时代主题,从生动反映时代楷模李保国感人事迹的河北梆子《李保国》 ,到全景展现“塞罕坝精神”的话剧《塞罕长歌》,从讲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话剧《雾蒙山》,到倡导生态环保理念的河北梆子《百合岭》,再到讴歌民族大团结的河北梆子《六世班禅》 ,每一部作品都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担当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做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了吹响时代号角、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发展力量的重要作用。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