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与企业经营中的“无”之妙用
金融时报 2019-01-25 07:49:05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大师,他不仅善于从矛盾对立中把握双方的依存和统一,而且善于从事物的反面中彰显其正面意义,提出过一系列诸如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正言若反”式的辩证命题。他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2章,以下所引,只注明章数)文字大意: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的,那是因为有丑陋的东西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是善的,那是因为有恶的东西存在。所以有和无相互产生,难和易相互转化,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补充,音与声相互谐和,前和后相互交替。

“无”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是指具体事物的空无而是指事实上有一个“无”的存在亦即存在着一个“不存在”。在本体论意义上,“无”常被老子作为“道”的代称而使用,如:“无名天地之始”(1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25章;寂兮寥兮,乃无声无象之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等。这种“无”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具体的“无”在事物辩证发展的链条中总是与“有”联系在一起而获得自己的规定和功能并通过“有”得到理解和诠释。除了“有无相生”的表达以外,关于“无”的具体状态和功能的阐释,则集中体现在《道德经》第11章中:“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子中间是空的才有车的作用,器皿中间是空的才有器皿的作用,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实“有”提供给人们的便利是通过空“无”来实现的。“无”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有”,而且也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是“有”和“无”的对立统一。

“无之以为用”,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音乐、绘画、电影、小说、散文、诗歌中大量留白空间的存在,可以看作是道家哲学观的一种体现,与西方后现代哲学“不在场”通过“在场”呈现的观念不谋而合。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无中生有,无声胜有声,宛如一种魅力无穷的召唤结构,能充分激活和唤醒人们的想象力,“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于是有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画外之境,这也正是雕塑“维纳斯”断臂日久而不被“修复”的原因。

“无”“有”同根,虚实同门。空虚才能实有,放下才能承担。空的脑袋才能装下新知识,空的口袋才能容下新东西,空的肚子才能吃下新食物,一张白纸方能绘就新图画!与人们只看到事物的正面并偏爱、追逐、把持之的情况不同,老子不仅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且能看到并高度重视事物的反面,于是有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无御有”等经典提法。一定的“有”总是在与一定的“无”的关联中,才有其意义和价值,反之亦然。比如,“得”是“有”,“失”是“无”,但多数情况下是有失才有得,一定条件下,“失”恰恰是“得”或多“得”的前提条件,“少则得,多则惑”(22章);工作是“有”,休闲是“无”,一个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追求“有”的人,既没有时间与家人分享快乐,也没有时间去照料自己的健康(身体的透支将使生命趋近于“无”),虽小有成绩,但无福消受,家庭破裂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幸福而完满的人生一定是为“无”留足了位置的人生,“知足者富”(33章),“知足之足,常足矣”(46章),不知满足、全身心地去追求“有”,必将带来身体和精神的巨大耗费,得“有”而命“亡”(44章),不仅“有”失去了意义,而且比原本没有还要悲惨。“无”之重要,可见一斑。

在企业经营行为中,追求“有”,不仅无可厚非,而且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保证。但这种追求一定要在正当、合理限度内,否则,即使到手的“有”也终归会变成“无”,甚至还要承担更为严重的后果。因为,不择手段、不讲道义或其他形式的不当得利,虽“金玉满堂”,但“莫之能守”(9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4章)。君不见:那些生产假劣伪冒产品的企业,哪一个到最后不是灰飞烟灭?!这种“有”在辩证法的铁律下被强制转化为“无”,承受这种“无”,不仅是痛苦的而且是致命的。

在道德和价值判断的层面,犹如“有”具有好与坏、有利和不利两重性一样,“无”同样具有好坏、有利不利的两重性。人不仅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而且更具有利用和选择“无”去实现理想、创造价值、提高效率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世界许多知名企业曾运用“无”的原则,对公司的管理文件和规章进行了成功处理,收到了良好效果,如:知名汽车配件生产商美国丹纳公司,麦克佛森就任总裁的第一项管理行动就是废除了厚达32.5英寸的现有管理规章,代之以一页纸的企业宗旨;服装零售业世界排名第二的英国马克斯·斯潘塞公司,马库斯·西夫在就任总经理的第一年中,一把火烧掉了2700万页、重达5吨的管理文件;在约翰·麦克内尔担任总裁的美国奥辛顿工业公司里,竟然找不到任何工作程序手册和汇编,只存一条“黄金法则”:关爱你的客户,关爱你的员工,那么市场就会对你倍加关爱。“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特定条件下的化“有”为“无”恰恰正是企业管理的精髓。

老子曰:“其未兆易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64章)事变未显露时容易图谋,事情尚未发生就做好预备,祸乱尚未出现就预先防范。“未兆”“未有”“未乱”讲的都是“无”的问题,对于企业而言,若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把握,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更能发现常人无法发现的先机或商机。

下面的一个故事很值得人们玩味:英国两个推销鞋子的商人,来到英国占领的非洲沙漠地区,发现生活在沙漠中的非洲人从不穿鞋子,其中一个商人想,这里的人不穿鞋子,也就不可能在这里卖出鞋子,更不可能在这里开拓市场,他失望地离开了这块土地。另一个商人则欢欣鼓舞,他暗自思忖:习惯于不穿鞋子的沙漠人一旦穿上鞋子,那将是一个多大的市场啊!于是,他运来了大量鞋子,通过示范、试穿以及系列的营销活动以后,这里的人纷纷穿起了鞋子,这名商人也由此发了大财。两个商人面对同样的“无”(不穿鞋子),一个兴奋一个沮丧,一个“为之未有”一个打道回府,对“无”的领悟与把握,不仅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有时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

日本汽车成功打入打入美国市场,可以说是“无”之妙用的一个典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大力发展汽车工业,面对汽车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美国的实际,日本人选择了“乘隙打楔子”的谋略。日本人在调研中发现,美国人的用车偏好正在由大型豪华车向轻便小型车转移,于是,日本丰田公司制造了一种小巧、价廉、舒适、油耗少、速度快的小型轿车投放到美国市场。而当时美国的汽车制造商正醉心于生产大型豪华车,无疑为日本小型车的销售提供了方便,一时间销量猛增,日本汽车硬是在强手如林的美国市场站稳了脚跟(甚至有一段时期美国市场每售出的四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日本生产的)。由无市场到占领市场,这种由无生有的背后,隐含着对“无”的深刻洞察和妙用。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句名言:“雕塑就是把石头上多余的东西去掉。”雕塑的过程就是一个去“有”为“无”的过程。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减肥瘦身,也是一个去“有”为“无”的过程。党政机关转变作风、简化程序、清理“文山会海”,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去除“大包大揽”等一系列举措无不是去繁就简、化“有”为“无”辩证原则的体现。“无”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在现代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如无人车间,无纸化办公,无领导小组讨论(简称LGD),无边界管理,无缝隙护理,无陪护护理,无惩罚性呈报(旨在寻找导致差错事故的原因),无现金报销,无薪酬激励以及分权放权等等,在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单位效益等方面都曾发挥着积极作用。

“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中国当代一些企业采取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开展的系列慈善、赞助活动,无不是“无”之妙用的体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