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哈孜·艾买提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新生 2019-01-09 19:10:25

木卡姆(油画  一九八四年)  哈孜·艾买提

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哈孜·艾买提先生去世已经一年多了。回想闻此悲讯时,刚刚降下入冬后第一场大雪的乌鲁木齐,“一身素衣” ,空濛迷离。我的心一阵颤栗,难抑的悲伤与痛惜,亦如那白茫茫的一片虚空,无所依凭。哈孜·艾买提先生驾鹤离去,匆促而决绝,我只能把充盈心怀的崇敬,化作两行悲悼的清泪,与他惜别……

哈孜·艾买提先生1933年9月出生于新疆喀什。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毕生致力于美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事业。他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顾问,新疆美协主席、名誉主席,新疆艺术学院院长,新疆文联主席、名誉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至第七届新疆政协委员。他是一位深受新疆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尊敬和爱戴的美术大家,也是我景仰和崇敬的前辈。

我与哈孜·艾买提过去并无交集。幸得与他相识,是2017年4月我到新疆文联工作以后。掐指算来,我与他真正交往的日子,竟是他在这世间最后的半年时间。太短了!短得让我没有一点机会去追索和探寻这位杰出艺术家的大德高艺,深入品读他的心路历程和艺术传奇。于今缅怀他,我心愿所想,就是把这“短”拉“长” ,不遗失一点一滴,将自己对一个艺术大家的回忆深深镌刻于心底。

2017年5月下旬,我到新疆文联工作月余,与新疆影协筹划,邀集新疆部分著名文艺家拍摄一部爱党爱国主题的公益宣传短片。拟定邀请人员名单时,哈孜·艾买提成为大家最期待的参与者。但了解到他年事已高,出行不甚方便,且有病痛缠身,是否请他参加,大家心里踟蹰,颇费了一番思量。后来打电话征求他的意见,他说,不必顾虑那么多,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就是不安排他,他也会主动要求参加的。

那天中午,我到新疆作协南山创作培训基地,看望拍摄间隙在那里休息的作家和艺术家。第一眼看到哈孜·艾买提先生,立时因他周身透出的长者风范而心生敬意。他一身灰色西装,拄一根拐杖,身形魁梧,面额饱满,脸色红润,笑容澄澈,眉目间满是慈祥,触目皆是不动而敬的君子之风。尤其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一头灰白色的头发,许是因为太过浓密和粗硬,似有一种梳不拢的倔强,随时都要绽开迸射一般,令人感到深蕴其中又恣肆涌动的激情。面对这位蜚声艺坛的画家,由他那满头沧桑恣意的浓发,我脑海里瞬时闪现出他那些经典画作,好像突然悟到他的艺术创造中所张扬的一种精神力量。我紧走几步上前,双手紧紧握住了他伸出的手——那是一只厚实的、极有分量感而又柔软温热的大手。

我向他问好,感谢他的支持和参与。他微微一笑,说他已经84岁,做不了太多事情,只能尽点微薄之力了。没见面时,我心里还有些忐忑和顾虑——这样的名家可能不太好接近。这时我发现,他非常亲切和善,也很平易谦和,完全不像那种自认才学高深的人,摆出学者名人的派头,端着拒人千里的架子,使人感到心寒意冷。而且,他很热络,有意造成一种“新交似旧识”的氛围,使你感到轻松和自在。

在作协基地小院的凉棚下,哈孜·艾买提与我促膝而坐,问我过去做什么工作,到文联后是否适应,表示若有需要他做的事情,他一定会尽力。他很健谈,但那天他却并未与我谈绘画,谈艺术,谈他的作品。这使我至今仍感念不已——当时我初到文联,对艺术近于白纸,读画鉴赏、品艺论美亦是一窍不通,哈孜·艾买提若真要谈起这些,我只怕要露怯,无所措手足了。事后琢磨个中原由,并不觉是他有意为之,这或许正是他的学养修为使然。

一年多过去了,今天忆及那个中午,追怀与哈孜·艾买提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依然感觉暖意盈怀。

又见哈孜·艾买提是2017年8月下旬,临近古尔邦节,我去他家中看望,向他和家人祝贺节日。他拉我进到屋里一间南向的大房间,迎面三扇大窗,宛如一开间宽敞的阳光房,采光充裕,温暖舒适。屋内墙上挂了他的一些画作,多为人物肖像等小幅作品,而一幅几乎挂了整面墙的画,是人们熟悉的油画《葡萄熟了》 。

哈孜·艾买提引我坐到靠窗的沙发上,他因坐沙发起身不便,便坐了我对面隔了长条茶几的高靠背木椅。让茶寒暄一番,他谈兴渐浓,便畅怀聊了起来。

他谈了老来创作方面的情况,回顾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也谈到对时下文艺界和美术创作中一些问题和倾向的看法,还有《罪恶的审判》 《木卡姆》 《乐迷》等几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他说,他几十年的艺术创作道路,是按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走过来的,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感到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在今天仍然不过时,离开我们熟悉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文艺事业和艺术创作就不会有大发展,也出不了伟大的作品。他说,他作品里画的那些人物,都是他熟悉的人,是他在农村、工厂和车站、巴扎写生接触过的,在工作和生活中了解和熟悉的,他们都在脑子里,作画的时候他们就在眼前。他说,他不反对抽象艺术,但如果不关心现实的人和生活,艺术无法面对群众和社会。

谈得兴起,他起身带我到那幅《葡萄熟了》画前。他说,这幅画是当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疆厅画的。作品构思很顺利,创作当中心里充满了快乐。他指给我看画面里的人物,对我说:“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幸福,那是丰收的喜悦,是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幸福。你看那个趴在地毯上的小孩子,多好啊! ”说着便开心地笑起来。

时近中午,我们的谈话结束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主要是他在说,我间或与他交流一些感受和看法。听他谈话,我时不时会凝神于他那满头浓发,关注他此时的形貌与神态。他双手交叠扶在拐杖手柄上,两眼微微眯起,用心专注,讲话率性,丝毫不存揣摩,全无委蛇之言。也是印证了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这位一生闯荡艺术世界的八秩老人,以源自心灵的真诚与激情书写真正的人生和艺术,修得如此胸襟坦白、谈吐真率、智慧友善的品性,令我由衷地心生崇敬。

2017年9月中旬的一天,哈孜·艾买提托人给我带来《天山魂——哈孜·艾买提美术作品选》 。那部书是八开本,铜版纸印刷,分量很重。

我从没有这样集中地看过他的画作。从他的画中,我能体会到他对人民的挚爱。他的作品题材很亲切,有很深厚很坚实的生活根基,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抒发情感表达的是人民的喜怒哀乐。他的作品,看不出丝毫炫耀所谓技法的虚浮,从来没有扮鬼脸、作怪样来唬人。不论是油画国画水粉画还是版画,人是他作品始终如一的主题。那些人物众多的大画幅作品,还有那些精美的人物肖像画,传达出的善良、智慧、乐观、向上的美好情感,珍爱生活、感恩时代、追求幸福的精神内核,恰如一泓清澈的溪流,滋润人们的心田。源于生活、植根人民,朴素、率真,这是哈孜·艾买提艺术追求最令人感动的,也是他的作品的魅力所在。正如前苏联音乐大师普罗科菲耶夫说的:“巨匠们所创造出来的那种力量和生命力,就在于他们的作品永远为人民所理解而又觉得亲切。 ”

品哈孜·艾买提的画,我能感受到他对自己身处的这片土地炽热的眷恋。他的作品色彩是清朗明丽的(只有少数几幅作品采用冷色调, 《罪恶的审判》即以表现阴天的灰色揭露旧社会的黑暗) ,突出表现的主题是新社会新时代人民生活的新气象。我想,这与他对党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是紧密相连、息息相通的。一个画家,心底里涌动着与时代相互激荡的崇高感情,他的画笔挥洒出的必然是鼓舞人民的精神力量。从《葡萄熟了》 《丰收的喜悦》 《向毛主席汇报》 《天山颂》 《歌舞之乡》 《木卡姆》 《乐迷》等大量作品中,都能读出哈孜·艾买提为新时代明媚阳光所照亮的精神世界。他念兹在兹、赤诚守护的,唯有祖国西部这一片神圣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各族人民。

2017年12月29日,哈孜·艾买提先生辞世一个月后,新疆文联和新疆美协、新疆书协举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美术书法作品展”在乌鲁木齐国际会展中心展出。进入展区看到的第一幅作品,便是哈孜·艾买提先生生前特意为展览送来的中国画《温暖》 。这也是这幅作品首次公开展出。

作品以2014年2月12日发生的于田地震为题材,表现了灾区群众在党和政府关怀下,面对灾难的不屈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精神面貌。这是哈孜·艾买提温暖的谢幕,他用艺术安慰并激励后人。幕落时分,哈孜·艾买提的艺术赋予我们的崇高情感,像纽带一般把奔赴远大事业的追求者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深情憧憬家园美丽、祖国梦圆的绚丽前程。

凝望哈孜·艾买提先生渐渐远去的背影,不尽的怀念在心底漫溢,我蒙泪的双眼,隐隐约约又看到他激情四溢的满头苍发……

(作者为新疆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