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阻止“踮脚尖”的小用户沉迷游戏
中国青年报 2018-12-24 09:58:32

在数字时代,作为管理员的互联网企业要不断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家长也需要启蒙,从而形成虚拟游戏场的公序良俗。

很多家长都有带孩子去游乐场的经历。游乐场里有各式各样的游戏设施,几乎每一种设施的门口都会标注对入场游戏者的限制。限制大概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患有某种疾病的限制入内;第二类是超过一定年龄的孩子才能入场;第三类是按照身高划分,个子低于多少厘米的不准入内。这三类限制,除了第一类很少有人会拿自己的小命冒险之外,其他不论是按照年龄,还是按照身高,都会受到一些挑战。

一些家长受不了子女的软磨硬泡,即便不满足年龄要求,也会抱着侥幸心理谎报。一旦出事,游乐场和管理员的责任却难以开脱。因此,管理者倾向于使用更客观、更准确的指标——身高来衡量参与者是否满足条件。于是,很多游戏设施的入口都立着一根带着身高刻度的标杆,家长不负责任和管理员不具备准确识别能力的矛盾由此解决了。

然而,一些刺激性不强、危险性不大的游戏设施并没有明确的身高限制标准。如果条件限定在110厘米,游乐场就会损失100~110厘米身高之间的游客,如果条件设定在100厘米,100~110厘米身高之间的孩子又可能出事。怎么办呢?一些游乐场的解决办法颇为巧妙——如果家长愿意陪同孩子,条件可以适当下调,比如本来要求身高110厘米,有家长陪同就可以降低到100厘米。这样,游乐场就在明确限制性条件的情况下,把照顾孩子的责任转移到了家长身上。

久而久之,游乐场的规则就形成了。几乎没有家长会质疑管理员,为什么孩子不能玩?为什么家长陪孩子就可以降低身高?家长不轻易挑战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原因在于规则背后的责任机制已经非常清晰。

在游乐场里,通过明文规章、身高测量、家庭陪伴和管理员约束,最终形成了一个既能满足孩子娱乐需求,又能确保孩子安全的责任共担机制,参与游乐的各方都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应该如何保护孩子。

其实,在电子游戏中也存在非实体的“游戏场”,有着跟现实游乐场一样的规则和标杆。

随着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游戏生产商明确限定了游戏参与者的年龄,但也会遇到与游乐场一样的挑战:无法准确识别用户。游戏经营者,也就是游戏场的管理员,难以控制不符合游戏年龄限制的用户。即便是在实名制的情况下,也难以把虚报年龄、“踮脚尖”的小用户们屏蔽在游戏之外。

近日,腾讯在《王者荣耀》中启用了人脸识别验证的功能,将用户真实面部信息与公安权威数据进行比对。通过这种做法,增加了精准的标尺,会提升游戏场的管理水平。数据显示,12周岁及以下未成年用户平均游戏时长,相比校验前下降46%,12周岁以上未成年用户平均游戏时长,相比校验前下降24%。应当说,基于技术上的主动创新,腾讯用互联网思维践行社会责任,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

但是,再精准的标尺也需要家长的配合,看看游乐场那些哭着、闹着,执意要去玩游戏的孩子们,哪一个是被管理员拎出来的?还不是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家长一定会想方设法、连哄带骗地把孩子弄走。但在虚拟的游戏场中,为什么孩子出了问题,大部分家长都会把责任推给游戏经营者呢?这就是家长不在场的无责感在发挥作用。所以,在游戏企业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政府部门拿出公共数据资源来实现标尺的精准化之后,家长也需要承担起相应责任。家庭已成为中小学生上网的第一场所,家长不能再把不在场的无责感作为孩子出问题之后追责的底气,而要反思如何构筑保护孩子的第一道防线。

需要整个社会达成的新共识是:无论是在游乐场,还是在虚拟的游戏场,家长和管理员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共同责任人。在虚拟的“场域”中,共同责任人应该如何划分责任和承担义务?在数字时代,作为管理员的互联网企业要不断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家长也需要启蒙,从而形成虚拟游戏场的规则与秩序。(田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