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水画的“古意今情”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德加 2018-12-23 23:35:02


《仿古山水图册》之一  王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为友梅作行乐图册》之一  上睿  苏州博物馆藏

北京画院自2015年起推出的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展迄今已举办了“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我来添尔一峰青——傅山书画精品展”“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等项目,近日,由北京画院联合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的“我向毫端寻往迹——明清山水画的古意今情”在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展出,成为该系列展的第四个展览。展览共汇集国内重要文博机构收藏的35位书画家的逾50件明清诸派的摹古佳作,旨在强调山水画中“摹古”的价值与意义,突显在传统绘画中临习古人的重要性。展览将持续至12月6日。

以古为师

中国绘画,首重师“古” ,画家把临、摹、仿作为绘画入门的途径,通过临摹古人的画作,传达先贤的神韵,在此基础上再以大自然为师,最后达到理想的境界。师古人与师造化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承学方式。

明清时期,随着城市商业化的繁荣和文人士大夫对“格物致知”静观沉思的追求,文人画占据了画坛主流。画家注重吸收古人的笔墨技法,融入古人的情与神、心与意。摹古成为文人画家与古人进行心灵沟通的方式。由于明清文化形态中浓厚的复古倾向,诸多画家极尽摹古之能事。到了清代,“四王”在临习中出入宋元,刻意摹古,惨淡经营,在绘画艺术上最大的成就是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艺术,使之具体而微,修正了禅学意味上的虚玄之象,以梳理和总结的方式实现了“精妙而能” 。展览系统展出沈周、文徵明等吴门画家、以董其昌等为首的松江画派以及清初“四王”等传派的摹古山水画佳作。

桃花源“迹”

此次展览以“古意与今情”为主题,依“由古向今”的顺序回看明清山水画中的摹古精品,还原了明清山水画摹古题材创作的发展,借此窥探古人心中的桃花源。如苏州博物馆藏周臣《桃花源图》 ,画家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绘画题材,描写了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遇先秦避乱于此隐居的后人的情景,画意清新,构图深远,用笔显得尖劲爽利。

展览中亦有将古人诗意进行的形象转化,如苏州博物馆藏陆治的《唐人诗意山水册》 ,每开均以唐代古诗一联来命题,以秋夏春冬四季为景,用笔苍健,色彩明润。又如苏州博物馆藏吴门名家文徵明《三绝图卷》 ,则以实景“石湖”为题材,据传是他经常携友雅聚之地,登高山访古寺,泛舟湖,留下很多诗画佳作。画中的粗笔水墨主要取法于沈周、吴镇,兼师倪瓒、赵孟頫和黄公望。值得一提的还有苏州博物馆藏清代僧人上睿的《为友梅作行乐图册》 ,此图册是上睿为友所作的四季行乐图,云山游“春” 、荷塘消“夏” 、“秋”郊围猎、“雪”山访友,尽显画家高情逸致。此外,展览还展出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唐寅绘《唐解元仿古今画谱》等善本、古籍与版画。

明清的画家通过临仿的方式体味先贤的“古意” ,用笔墨语言实现“今情转化” 。对于今天的中国山水画家来说,“师古”是大多数人必经的艺术阶段。但是如何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师古而化之” ,将古人的精髓之处与自身风格结合起来开辟蹊径、借古开今,则是学界应该不断思考、探讨的问题。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