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风采
闽北日报 2018-12-21 09:02:12

“我不过是赶上了时代的节拍”

——记注重企业管理创新的优秀企业家张瑞敏

新华社青岛12月20日电(记者徐冰 张旭东)“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海尔成为今天的海尔,是改革开放这个时代造就的,我所谓的成功不过是赶上了时代的节拍。”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我一直努力探索企业管理创新,目的是把海尔由传统企业变成自主创业平台,让海尔每位员工像我当年一样,都有机会成为今天这个伟大时代的成功者。

张瑞敏在企业管理上的创新探索获得中外管理学界高度认可,但以“自以为非”为座右铭的张瑞敏,始终有一种紧迫感。目前,他又在探寻物联网时代企业的生态体系。

海尔从创业初期就开始探索管理创新,2005年以来,海尔实施并不断发展完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张瑞敏认为,“人单合一”就是让每个人的价值最大化。

海尔“人单合一”模式被研究者比喻为海尔版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是员工由经济人变成自主人;二是科层制变成自组织,企业领导权全部让渡给员工;三是企业付薪变成用户付薪。同时,海尔去掉1.2万多名中层管理者,企业变成扁平化创业平台,裂变出几千个自主创业小微。

张瑞敏解释:“人单合一”的人是员工,单是用户,以用户为中心是海尔最早的基因。提起当年“砸冰箱”事件,他说,海尔为什么不能用质量好的产品来尊敬顾客?

现在,用户需求成为海尔产品方向,并且用户全流程参与产品设计研发,“用户驱动”成为海尔创客原动力。

2016年,海尔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GEA)。张瑞敏对GEA员工说:“我不是你们的领导,我和你们的领导都是一个人——用户。”

目前,海尔所有产品“无交互,不开发”。2018年,海尔交互开发出30多类2000多个型号的新产品。

GEA与用户交互出的制冰机和披萨烤箱,在当地成了爆款产品。美国《大西洋》月刊认为,其“将灵活的制造商精神带入产品设计过程”。

“海尔管理模式发展到现在,就是让所有员工都能机会平等地创造价值,我也一样。所以,40多年前我是普通工人,今天我依然是这个时代的普通人。”张瑞敏说。

马云:数字经济的创新者

新华社杭州12月20日电(记者冯源 吴帅帅)2135亿元,不久前,阿里巴巴第10个“双11”单日成交额再次印证了中国旺盛的消费市场。

今年是马云创立阿里巴巴的第1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阿里巴巴已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互联网科技企业,马云也因而成为“数字经济的创新者”。

对此,马云曾经感言,阿里巴巴的成长是时代的奇迹。“我们只是恰逢其时,比较幸运地走在这个机遇的中间。”

中国改革开放和互联网科技进步赐予了阿里发展良机。

办过翻译社,倒腾过义乌小商品,经营过电脑公司,开办了“中国黄页”网站……在创业初期,马云曾四处碰壁。

一段影像资料记录了这段经历。夜幕下的北京,马云眼含泪水:“一切得从头开始,失败了也无所谓。我至少把一个概念告诉了别人。我不成功,会有人成功的。”这一概念,就是他看准的“电子商务”。

1999年的教师节,马云在杭州居民小区创立了阿里巴巴。起步的时候是18个人,50万元资金。

创业之初,阿里巴巴主攻B2B业务,让大量的中小企业得以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寻找海外需求,达成出口业务。随着“中国制造”加速开拓海外市场,阿里巴巴也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B2B平台。

2003年,阿里巴巴成立了淘宝网,开展B2C业务。2004年,为了解决淘宝交易中的信任问题,阿里巴巴又创设了支付宝。从商品信息获取到支付安全,一套完整的电商服务体系开始形成,也让网购成为千家万户的生活方式。

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成为美股史上最大IPO。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口号,成了阿里至今未变的企业愿景,也见证了中国经济和互联网消费市场走向繁荣,并成就了阿里本身。

马云说,改革开放造就了他们这一代企业家,企业家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要成为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推动者。这个时代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要以家国利益为重,以未来利益为重,以社会利益为重。

而对于阿里巴巴的未来,马云一直认为,这家公司最大的价值不在利润、不在规模,而是能为世界、为未来解决多少问题,创造多少价值。

义乌市场是人民创造出来的

——记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谢高华

新华社杭州12月20日电(记者谢云挺)今年88岁的谢高华曾任改革开放初期的浙江义乌县委书记。他以群众需求为第一导向,以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打破条条框框,毅然拍板给路边摊市场开绿灯,果断提出“四个允许”政策,首创“兴商建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带领全县干部勇于坚持、积极作为,催生和培育了义乌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谢高华任义乌县委书记是在1982年。当时的义乌是“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的贫困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经包产到户的义乌农民开始从事各种副业,在城里逐渐自发形成小规模的路边摊市场。

1982年5月的一天,在县城摆摊经常被相关部门“围堵”的农妇冯爱倩,在县委机关大院外拦住了谢高华,责问政府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摆地摊。当时,谢高华到任义乌才一个多月。冯爱倩的话让他深受触动。

经过调研考察,谢高华觉得搞活市场符合中央的精神原则。然而,当地不少干部怕担责任,顾虑重重。谢高华在一次县机关大会上表态:“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

1982年9月5日,义乌县委作出决定,开放湖清门小商品市场。一时间,周边县市被“围堵”的摆摊人像潮水一般涌到义乌。

义乌小商品市场因在全国率先开放而抢占了商机。到1982年底,市场已有30多个大类2000多种小商品,吸引了国内10多个省份的客商前来采购。在此基础上,义乌县委、县政府又发出“四个允许”通告: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进一步为城乡经济松绑。

1984年,谢高华结合义乌实际首创提出“兴商建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随着义乌撤县建市,“兴商建县”变成“兴商建市”,内涵也不断与时俱进。

“谢高华至今在义乌没有一处房产,没有一间商铺,也未持有任何义乌企业的股票。就连在上海工作的小孙女想到义乌考察市场,他也一再叮嘱,不准打着自己的旗号在义乌谋便利。”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杨守春说。

“义乌市场不是我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义乌人民创造出来的,它凝结着历届义乌党委政府精心培育的心血。”面对人们的溢美之词,谢高华说。

没有“退休时间表”的战士

——记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先行者鲁冠球

新华社杭州12月20日电(记者屈凌燕)49年前,浙江钱塘江畔的一个贫困小村,一个年轻人不甘“面朝黄土背朝天”,勇于同命运抗争,带领6个村民在田野里开起一个“铁匠铺”。

中国乡镇企业成功上市第一家,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第一家……49年后,原先的“铁匠铺”已发展成为营收超千亿、利润过百亿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其创始人就是被称为“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先行者”的鲁冠球。

鲁冠球既是一个脚踩大地的创业者,又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商品紧缺时代,鲁冠球却率先提出了“抓质量求生存,靠信誉闯天下”。1980年初,鲁冠球派骨干到全国主动回收了3万套次品,召集全厂职工参观评议,最后把次品以6分钱一斤的价格卖到了废品收购站,并在内部开展了质量大整顿。

鲁冠球认为,“生产‘将就’产品还发奖金,对工人是腐蚀,对企业是经济自杀。”这个厂当年的产值和利润减少了百分之四十,500多名职工没有拿一分钱奖金。可是暂时的损失换来的是创造更大财富的现代化企业的素质。

1984年,万向第一个将中国汽车零部件打入美国市场,美国最大的万向节企业舍勒公司提出万向“生产多少他们要多少”,对一家乡镇企业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是条件是弃用“钱潮”这个品牌。

鲁冠球苦苦思索了很久,最后拒绝了舍勒公司的要求。历史证明了这个决策的正确,万向不仅避免了沦为外国代工厂的可能,而且在2000年,万向集团所属的万向美国公司收购了美国舍勒公司。岁月轮回,证实了鲁冠球的论断“我坚信万向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如今,万向集团在美国、英国、德国等10个国家拥有30家公司、40多家工厂,海外员工超过16000人,营销网络涵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创业创新、参政议政,到带领农民追求共同富裕、关心帮助企业家健康发展,鲁冠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做受人尊敬的企业”。2017年10月25日,这个没有“退休时间表”的战士永别了他深爱的企业,而鲁冠球所代表的企业家精神正在新时代奔涌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砥砺奋进、挺立潮头。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