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海楼”古籍
闽北日报 2018-12-13 11:37:57

“酌海楼”部分古籍

中国历史上,民间私家藏书,北有浙江宁波“天一阁”,南有福建浦城“酌海楼”。教人如此震撼与叹赞,于是回乡一口气读了老同学李秉华将她与其兄秉鸿合编的《酌海尘封》纪念作。虽是五十多年未见她提起,著名的“酌海楼”主原是她的大公李迪瑚贤儒。

李迪瑚,祖籍江西丰城,父经商移居浦城,是清光绪至民国的闽中“藏书巨匠”——浦城“酌海楼”的创建者。《浦城县志》记载:“李迪瑚平生广置图书,建‘酌海楼’,藏书达数万卷。”曾在此楼读过书的李秉鸿说:“这座藏书楼在藏书量和藏书品种上可与宁波的‘天一阁’相媲美,‘天一阁’藏书七万余册,‘酌海楼’藏书六万五千册。”彰显了一方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根据志书人物传记:“李迪瑚,字聘珍,号葆珊,浦城城关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清末拔贡,授候补通判。光绪三十年(1904)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经济。光绪三十三年回国,次年就任浦城县劝学所总董、浦城商务分会总理。宣统年间,福建设咨议局,李迪瑚当选为省咨议局议员。”其多才多艺,擅长书法、治印、诗词、楹联,对于医学、园艺、棋艺等也颇精通;同时还是闽派古琴传人。他早年在日本留学受孙中山先生的影响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辛亥革命。留学回乡后,他力主新式教育,一生创办多所学校,如“浦城初级中学(浦一中前身)”,并任校长。

为何构筑“酌海楼”?李迪瑚所处社会生活正是中华民族开始饱受屈辱,国人奋起,走出国门探索知识,以文教兴邦的时代。他在兄弟九人中排行老四,自小聪慧伶俐,十四岁就学南浦书院。他为书院藏书丰厚而惊喜,以文学名家、朝廷大臣梁章钜在此任过主讲而深受鼓舞。习儒家学说,让他有了“孔子之恕,孟子之三自反,终身行之,非但于人可寡愆尤,而气度高浑,不可涯际”的认识,誓愿“将来也要置书建楼”。于此,少年的他自题:“繄古贤哲,貌与人闯,藐焉小子,同此降衷,目何以明,耳何以聪,殚见洽闻,耳目之功,肩道荷义,伊吕伯仲,坐言起行,缅惟隆中。”诗言中可见他早已在心中策划一幅“酌海楼”的蓝图了。为创建“酌海楼”增添资料,丰富构想,他特地携夫人同游普陀山,考察宁波“天一阁”,赴杭州游览“文澜阁”。 经设计筹措,藏书楼1902年动工,翌年落成。建楼后的一年,恰逢住在城东花园衖梁章钜家后人欲出售一大石盆,他购得后安放在“酌海楼”前,以示“不忘初心”。当南浦书院前芙蓉池正中间修桥亭请他命名题匾,欣然提笔“卓观亭”,明白告人学而启智,志高意硕,筑梦民族,卓观天下。

从《酌海尘封》一书的描述与有关资料来看,还是能清晰再现“酌海楼”面貌。书香府第处在前街头谭处衖里,坐西朝东,中西合璧,有大小三个花园,为李迪瑚父亲李春茂经商有方家境殷实时建造。府第参照江南园林特色与欧式楼宇结构而造,时称浦城的“大观园”。衖巷北是繁华的商业大街,南出为大溪,沿小城门可散步到南浦溪边。衖巷细长,巷两侧除了各家大门,就是高大的青砖风火墙。巷地中间是齐整的青石板,石板两侧为鹅卵石,脚踏在路面上似敲出“蹬咚、蹬咚”声。不愧是佳境胜地,“名府大院藏衖中,书香不怕巷子深”。

据李秉鸿说,他是大公迪瑚“四代同堂”的重孙,从小就被允许进藏书楼。所以对书楼亲切,记忆如现。“酌海楼”呈“冂” 字型,上下两层,上为书库,下为阅览室。为方便阅览,中间放置一条花梨木长桌,两边是玻璃门书柜,靠房中长天井的面墙设大玻璃窗,利于室内光照充足。书楼以藏书为主,兼具阅览、抚琴、书画、会客功能。李公规约书不出楼,对县内文人墨客登门求教,借书翻阅,爱护书者感愉悦。楼上楼下藏书科学存放,合理管置,从1954年有关部门的《接管酌海楼书记述》中可知:“这所丰富浩瀚的藏书楼内,楼上楼下藏书陈列整齐有序,摆设雅致,看到四周均放置架、橱、箱、几,处处是书,楼上书箱书架更是精湛考究,井井有条,楼板上散本尚有许多……通过初步整理,计大排架六层,书橱四眼;二号大排架六层,书橱四眼;书架二个,书箱大小347个;布画本与木板书扎计1714扎,书几二个,散装书七包,七弦琴二架。”这些橱、柜、架、箱以杉、樟、楠、花梨、桐等木材制成,足以说明主人对书箱保管煞费苦心,别具一格。

“酌海楼”的六万册书籍按经、史、子、集分纲目上架,所有书都印有“酌海楼印”“酌海楼藏”。由于李迪瑚与当时书局、印书馆有交往,购得印刷五百部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洋洋大观的《古今图书集成》。留日时用重金买到国内散失的古籍而归。经典中有《资治通鉴》正续集、《历代诗话》《钦定诗集》《渭南文集》《国朝六家书钞》《廾四史》《通志通典》《福建通志》《历代名臣言行录》《百子全书》《古文渊鉴》……还有医学、农牧学、地舆图志、佛学经典、县志、善本书,清代吴昌硕、近代齐白石的名画等,其中因版书数量少而显珍贵的有《史记》五彩殿本、《古琴入门》《琴谱》《正谊堂全书人》《篆刻针度》等。还有李公自著的《玄秘导机》《酌海楼琴言》《酌海楼琴谱》《酌海楼诗存》《酌海楼印谱》25种。藏书完整,无尘、无蛀、无霉、无缺页、无水渍油渍,保管得法。可以说,李迪瑚藏书以“天一阁”为范本,以珍本、善本文史类为主,兼顾工具性与资料性。

一座藏书楼,花费了李迪瑚一家的资产,也花尽了老人一生的心血。可惜的是“酌海楼”与“天一阁”,规模相似却命运相异。1952年的寒春,李迪瑚淌着泪水,带着叹息与世长辞。1953年的全县“四级千人会”,部分农村干部住进李院,“酌海楼”成寝室,把书籍当废纸,铺书为床,垫书为枕。会后一片狼藉,清理散乱书籍与稻草被焚烧了二天二夜。后来福建第二师大成立,用五千元钱找领导买走一卡车的古籍,剩下的由县图书馆接管。整理时发现《古今图书集成》按总目录就缺近千册,梁章钜、杨亿、江淹的著作,真西山全集以及众多专集都有部分缺失,不知所终……

然而,浦城人民始终没有忘怀“酌海楼”,没有忘记楼主李公,把书楼与主人都列入县志中。

“酌海楼”,永远散不去的书香。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