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传双剑合 今见万家荣 ——改革开放四十年南平中心城市建设剪影
闽北日报 2018-12-12 08:56:57
华灯初上,延城市民最爱的休闲活动之一,就是来到江边走一走。站在九峰桥头,看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和流光溢彩的夜景,构成那道最美的城市天际线。(流光溢彩夜南平,不负“小香港”之名。 罗光耀 摄)
40年,对于这座1800多年历史的古城,只是微泛的涟漪,但是,伴随着40年的改革开放,南平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南平城市建设翻天覆地的壮丽篇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延寿门渡船口。范崇智 摄)
南平,是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由于历史的原因,南平曾经破落,路不平灯不明,虚脚楼旧木屋,石路狭窄人难行。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古老山城焕发出勃勃生机。(1978年秋,在九峰山俯瞰南平三江汇流处,只见低矮的瓦房、逼仄的空间,远处的玉屏山还是空旷的荒山。范崇智 摄)
1978年以后,南平地区开始分期分批大规模改造城市道路。1979年起历时三年修筑11190米环城公路,疏导外来过境车辆;1983年修建的九峰悬索桥,创全国之最的同时废除了过江轮渡;1984年,南平地区率先在全省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编制,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确认;1985年挖山取直八一路。1990年以来,南平借水口水电站库区建设之际,把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结合起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上世纪八十年代,南平江边住家虚脚楼。范崇智 摄)
1995年,南平撤地设市,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随着南平大桥、玉屏大桥、西城大桥、剑州大桥、闽江大桥、建溪大桥等先后竣工,中心城区交通辐射进一步扩大,玉屏片区、大家厂片区、江南片区等新兴城市组团,应桥而生,因桥而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南平原滨江路十二姐妹段。范崇智摄)
2017年,南平中心城区42条道路和路段完成“白改黑”提升,解放路、人民路等多条街道完成立面改造。郭沫若当年在南平见到的“住家虚脚楼”早已永远定格在历史的记忆中。(闽江大桥的建成使南平三江两岸形成互通。 罗光耀 摄)
在1978年以前,南平仅有两座公园。从1979年起先后扩建、改建了火车站站前公园和江滨公园,新建了九峰山公园、玉屏山公园、三元公园和杨真公园等。(沙溪、富屯溪、建溪在南平附近会合,汇入闽江干流。南平,城在山中,景在山中,山水相融,城景相依。 罗光耀 摄)
近年来,在繁华的市中心“见缝插绿”建设慈荫巷公园、四贤公园、体育公园以及文体路、朝阳路绿地等。截止2017年底,南平中心城区约有86.18公顷的10座公园及68块市区广场绿地以及1.23万株行道树,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3.41%,绿化覆盖率达到47.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81平方米。(南平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图为高楼林立的江南片区。 罗光耀 摄)
南平房地产开发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1979年,南平地区城区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南平房地产开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房地产开发市场形成了以住房建设为主的房地产投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昔日荒山郊野的玉屏山已建成为现代化的新城区。 罗光耀 摄)
2017年,延平区房地产完成投资33.48亿元,市辖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67.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为38.33亿元。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建设进程,也改善了城镇居民居住环境。(笔直宽阔的滨江路十里长街,气派繁华。 罗光耀 摄)
“昔传双剑合,今见万家荣”,这里展示的是南平古城旧貌与新颜的剪影。从这新旧对比的历史记录中,我们看到历史前进的轨迹。近年来,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水美城市”的建设理念,正在打造新一幅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城市变迁新画卷。( 地势辽阔的玉屏山公园成为市民的好去处。 黄杰敏 摄)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