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武夷
闽北日报 2018-12-06 11:22:09

说到武夷山的茶,毫无疑问是大红袍了,不过,大红袍也是有故事的茶。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丁显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盛名传扬开来。

武夷山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斑岩,中部为砾岩、红砂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其间的土壤特别适合岩茶的生长。再加上武夷山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温和,温暖湿润,云雾缭绕,山峰岩壑之间,又有幽涧流泉,日照较短,无风害,有利于茶树吸收周围植物的自然芳香和雨露精华,从而形成了茶与众不同的品质。由于种茶总是在岩凹、石隙、石缝处沿边砌筑石岸进行,当地人称之为岩茶。

当我看到九龙窠岩壁上那“三丛六株”大红袍母树,再在山中小店品一口岩茶香韵,立时感到大红袍芳名远扬的精髓了!空山幽谷,峭壁岩隙中诞生的大红袍,早已成仙,怎一个茶字了得!

武夷山的历史文化是丰厚的。而作为武夷山历史文化最为典型的一支,朱子文化无处不在。在离武夷山庄不远的大王峰下,是武夷春秋馆,即武夷宫。它是武夷山的核心景区,据《武夷山志》记载,武夷宫始建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也是一座千古名观,经过修整,正在重现昔日雄姿,主殿庭院里的两株桂树,为朱熹亲手所植,桂花树正暗蓄幽香,只待天气转凉即吐纳芬芳。此外,万年宫、三清殿正在修复当中。景区内有一条全长300米的仿宋街,以朱熹纪念馆为龙头,取南北向,街头建有石坊门,街尾构筑了古门楼,模仿宋代建筑遗风。仿宋街已成规模,每到入夜,宋灯悬挂,木屋辉煌,行人逍遥,店铺喧哗,亦实亦虚,韵致独具。去天游峰景区,朱子园、朱熹学堂是必经之地,游人要顺道一探究竟。朱熹旧居紫阳楼位于五夫镇府前村,内有半亩方塘、灵泉古井及朱子手植的樟树即“朱子樟”。荷塘已成为朱子家训中清正思想的一种寓意。荷花已到了凋谢期,满目不见几枝清莲,但那巨大的荷叶,叶叶相连,仍然可以让人闻到浓浓莲意,映出“荷花映日碧连天”的景象,追溯到周敦颐《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的意境。周敦颐是理学的奠基人,其后一代一代,至朱熹,他们无不谨守荷莲其义,其精神的高贵令后世景仰,怎样纪念都不为过。到了政和的石圳村,我们又见到一座朱子的巨型铜像。石圳村是当年朱子迁居闽北时上岸之地,此后近50年,朱熹在闽北生活,足迹遍及武夷山地区,因而武夷山被人们视作朱子理学的发祥地。

当然,历史文化在武夷山地区,远不止朱子文化一脉。士大夫文化、家训文化、古镇文化和廊桥文化等等都各放异彩,仿如一条条文化小溪,在历史的峡谷中闪闪烁烁,发出遮掩不住的光芒。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武夷山这个千古名山,它的开山传奇,它的根植精神,世世代代传袭至今,润成武夷山人淳厚质朴、顺势作为的精神气质。仙,即是美,是不凡,是超常规,是让人无限遐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