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保险护航国之重器 保障金额达数亿元
中国保险报网 2018-10-24 09:42:33

记者 王小波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代表党中央向参与大桥设计、建设、管理的广大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诚挚的问候。

这座东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门,全程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工程克服了许多世界级难题,集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国家工程、国之重器。近两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大桥,表明了党和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港珠澳大桥的特别关注,也赋予了大桥独特的政治经济意义。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保险业充分发挥自身功能,通过全面的风险管理和风险保障,服务整个项目工程的施工建设全过程,多方协商解决三地跨境车辆保险问题,保障三地真正实现互联互通,为港珠澳大桥这个举世瞩目的国家工程保驾护航。

保险保障护航国家工程

《中国保险报》记者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获悉,截至2018年7月,港珠澳大桥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工程体量巨大、施工技术难度超高,在创下多项世界记录的同时,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伴随着巨大的工程建设风险,也为其提供保障的项目工程保险提出了更高挑战。

早在2008年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刚上报国家发改委之时,保险工作安排即已提上日程。在2009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当时国内承保能力最强的人保财险即对大桥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方式、承保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沟通。

据记者了解,为向大桥项目提供更为完善的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方案,人保财险对大桥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作出了非常细致的排列分析,包括对自然灾害风险、热带气旋、船舶碰撞风险、不可预见的地质灾害风险、意外施工事故风险、设计错误风险、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等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议。

珠江口一带沿海是热带气旋较为频繁登陆的区域,2017年8月的台风“天鸽”即在珠海正面登陆。人保财险根据近几十年的承保经验统计发现,热带气旋是海上工程项目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损失金额占比在50%或以上,而港珠澳大桥长达9年的建设工期,更加大了工程建设面临的风险,近两年大桥就经受了两次超强台风的袭击。

此外,由于大桥主体工程项目施工工艺、技术、环境、程序复杂,施工单位须经过适应和摸索的阶段,其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设计、制造、安装部分风险集中,工程量巨大,而且一旦发生风险,设备重建、工期延长等高额重置成本也是该项目的高风险因素之一。

2014年7月,大桥CB05标段中铁大桥局对206号墩进行上塔柱吊装作业时发生塔柱竖直下落,塔柱插入海床后顶部向外海侧倾倒,最终保险公司向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赔付逾2400万元;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E15管节由于基槽回淤,经历了两次沉放失败后返航,给隧道沉管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影响4个月工期,承保公司已经赔付5000万元,预计该案保险公司总赔付将过亿元。

这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两个重要保险赔付案例。据记者了解,整个港珠澳大桥的项目工程累计保险赔付可能达到数亿元。面对超级工程的风险挑战,周密的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安排不可或缺。

保险全面助力大桥风险管理

面对超级工程面临的复杂风险,风险管理体系设定、保险方案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项目参与方在与原中国保监会及原广东保监局密切沟通的同时,负责整个大桥项目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也是其中关键一方。

自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以来,项目即开始组建团队开展前期工作。大桥管理局局长助理、融资财务部部长苏毅介绍,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施工难度高、项目工期长,其中岛隧工程技术创新多、施工标准高,基于更有效控制风险的角度考虑,最终大桥管理局采用了面向市场统筹招标主体项目承保方的方案。

苏毅自2004年进入港珠澳大桥项目,在2010年大桥管理局成立后即负责融资财务部,参与了整个大桥的建设管理过程,熟稔风险业务管理,大桥项目的融资及保险业务由其负责的融资财务部统筹。

据记者了解,重大基建项目由各施工方按照各自承建的标段分别开展保险承保工作是比较常见的方式,优点是比较灵活,为项目管理方减轻工作负担;缺点是风险保障管理由分散的各承建施工方自行开展,一方面施工方为控制总成本,可能不合理缩减保险保障,致使实际保障不足,另一方面保险风险控制方面缺乏统筹和系统性管理,增加了整个项目风险管理的难度。由项目方整体招标风险承保方尽管有助于整体风险控制和风险保障,但囿于统筹成本较高等各方面因素,往往难以实行。

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整体承保的方式,改变了以往很多重大基建项目由项目施工方针对中标工程段自行确定保险方案、各自分别招标保险公司承保的方式,整个项目风险管理的标准更加统一,提升了整个项目的风险保障能力。

2010年9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公开招标首席承保公司及共保公司。12月10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发布中标公示,由人保财险作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项目建筑工程一切险及第三者责任险首席承保公司,承保份额为50%,其他共保公司份额分别为平安产险15%、太平洋产险13%、大地保险12%、中银保险6%、太平财险4%;达信保险经纪公司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保险经纪公司;保险期限约为6年,投保金额高达278亿元,创下迄今为止内地单个工程保险标的新高,也为中国保险业进入大型建设与高风险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尽管组成了实力强大的共保体,但面对港珠澳大桥如此超大规模及高技术难度的大型海上工程项目,国内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只能承担本项目保险的部分份额,大部分的保险份额还需得到国际再保险市场的支持。

同样基于统筹风险管理的考虑,项目由业主单位大桥管理局及经纪人统筹再保险,向所有参加项目的国内保险人提供良好的支撑,并最大限度保障业主单位的权益。按照程序,项目最终确定由瑞士再保险公司、苏黎世保险有限公司作为联合首席再保险人,共同分担项目风险。

统筹共保体及国际一流再保险人为港珠澳大桥服务,为这个超级工程应对复杂潜在风险奠定了强有力的保险保障基础。

苏毅认为,目前国内主要的保险公司已形成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模式,包括风险认识、风险查勘、制定应急预案、提出防灾防损建议等,但这些在事故真正发生前往往并不能引起被保险人足够的重视。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通过保险业全面参与,建立了全球化的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尽早预测将要发生的风险并将损失降到最低,为大桥最终按计划安全顺利建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广东保监局曾多次召开项目风险管理及保险制度沟通会议,对保险业提升服务大桥的水平和能力提出要求和建议。

据记者了解,为了提升项目风险管理能力,包括人保财险等国内承保方在内的项目管理团队自2010年先后赴欧洲考察学习风险管理经验,为港珠澳大桥的风险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作为首席承保公司的人保财险,项目建设之初即组建领导小组,时任人保财险副总裁降彩石直接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同时成立项目保险联合工作组,建立保险人、业主单位与各主要承包商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联系机制,形成了完善的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自2011年1月开始,人保财险每季度开展现场查勘及风险培训,派出风险管理工程师进行现场访问、查勘,并首次实施国际专家全程服务全程参与承保理赔、防灾防损、专业培训,分享工程风险管理与国际经验,对现场单位忽视的风险因素进行记录及报告,制作专题风险查勘报告,通过报告向业主单位反馈现场查勘发现的潜在风险及相应的风险处理建议,跟踪该风险的处理进展,直至大桥通车。

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总经理郭文革告诉记者,2013年至2017年间,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针对港珠澳大桥项目施工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成体系的风险管理实践,其中以针对138号钢塔翻身及海上浮运、吊装施工作业展开的专项风险检验。在检验实施过程中,国内保险公司首次依法联合海事部门对风险容忍度超出阈值的施工船舶进行强制整改,推动跨海集群工程风险管理的技术交叉创新,受到业主高度评价,并且在之后虎门二桥施工中进行了全流程推广。

“国际再保险人在项目风险管理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苏毅表示,“参与项目的几家国际再保险人在整个项目建设期也多次委派国际专家参与到项目的风险管理中,特别是结合其在桥隧建设风险管理中的丰富国际经验,提出了很专业的报告,在某些我们没有太多经验的问题上给出了他们的专业建议。”

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从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规范,同时得益于科学的保险风险管理安排及完善的风险管理服务,大桥建设过程未出现巨大风险事故,并安全如期建成,值得类似超级工程借鉴。

多方协作破解车辆保险政策难题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第一座联通三个独立关税区的大桥,三个关税区又各有不同的法律体系,和一般的大桥相比,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政策更为复杂。大桥基本功能在于车辆通行,但解决三地跨境车辆的保险问题,是实现三地互联互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和重要保障。

为解决内地与港澳法律体系、司法制度差异等方面因素带来的政策障碍,粤港澳三地保险监管部门关于驾驶人及车辆保险安排进行了不间断的沟通。2012年8月,粤港澳三地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成立“港珠澳大桥跨界通行政策协调小组”,原广东保监局深度参与港珠澳大桥跨界通行政策研究及制定工作,开始对驾驶人及车辆保险制度进行政策研究。此后,三地相关职能部门不断沟通协调,为三地车辆安全有保障地通行寻找更为便捷合理的解决方案。

2017年4月,港珠澳大桥通行政策协调广东方会议明确“有关部门在发放跨境车辆牌照时,要求车辆牌照申请人提供三地强制保险保单”,正式明确港珠澳大桥车辆保险仍沿用现行做法,由入境地保险机构提供法定保险保单,由车辆牌照核发单位(内地为公安交管部门)负责对法定强制保险保单进行审核,并按照属地原则处置保险理赔及纠纷等事项;2018年4月,中国银保监会同意将粤澳保险机构在珠海横琴互相提供跨境机动车保险服务试点扩大至广东省;5月,中国银保监会同意对港澳跨境车辆投保内地保险开展电子保单试点。

记者获悉,大桥通车前,广东有6家保险机构通过港澳保险公司互相提供投保服务的模式,共承保港澳跨境机动车辆723辆,其中香港268辆,澳门455辆;出具内地车险保单977份,其中交强险保单723份,商业车险保单242份。

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粤港澳三地保险监管部门按照“有产品,买得到,赔得足”的思路,推动粤港澳三地保险机构互相提供跨境机动车投保便利,基本实现“一站式”保险服务。

目前,粤港澳三地跨境车主可根据入境时间自主选择购买不少于7天到1年保险期限的内地交强险保单,同时三地保险机构可根据需求开发期限灵活、保障全面的机动车商业保险产品服务。

为便利投保,目前港澳车主可直接通过当地的保险机构购买内地车辆保险保单,大大提高了购买跨境车辆保险的便利,同时三地保险行业协会制作了“港珠澳大桥跨境机动车辆保险专题”,用以告知及指引三地跨境车辆投保入境地机动车保险。目前,相关网页已正式上线。

原广东保监局在广东推行多年的“快撤理赔”模式也已复制到港珠澳大桥内地段保险事故管理,还将争取保险理赔纳入大桥应急救援安排,提升保险投保理赔服务水平。

受限于法律及司法体系差异,三地车辆保险全面实现一体化还有待解决。下一步,三地保险监管部门还将继续探索三地机动车法定强制保险互认,最大程度降低跨境车主通行成本,提高保险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东银保监局筹备组有关负责人表示,保险业护航各大国家发展战略及重大工程项目已成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常态,保险服务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就是其中的优秀典型。下一步,广东银行保险业将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的能力,充分发保险的风险管理和保障作用。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