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跨越时空的通话
团结报 2018-10-17 09:48:44

本报记者 龙文玉

“嘟,嘟”第一次移动电话无法拨出;“嘟,嘟,嘟……”第二次拨通了,传来的只是阵阵彩铃声,电话无人接听。稍停片刻,记者在一处房屋维修的施工现场再次拨起刚才那个号码,终于传来熟悉的声音。自报家门、一阵寒暄之后,记者便与那头接电话的主人梁远耀“攀谈”起来,与其细细算起“账”来。

10月13日,星期六,一阵秋雨绵绵柔柔,飘飘洒洒,不时荡起薄雾轻纱。保靖县水田河镇五牙村,静卧于水库边的乌苏苗寨,有人家在生火取暖。在已硬化的村间小道上穿行,身着单衣的你定会感觉到行将入冬的寒意。

入户走访,脱贫确认,是团结报社一伙驻五牙村帮扶责任人当天的主要工作。

现已89岁高龄的龙金姐,是记者的脱贫帮扶联系人。2018年6月以前,她的居家确实不像个家的样子:四周码置成捆成捆的干树枝当墙体,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没有专门的厨间。尽管不属于危房,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挡风避雨”,让人“不忍直视”。如今,岁月的沧桑在她脸上无情地刻下了道道沟痕,虽稍有耳背,不太能用当地汉话与人交流,但依然行走自如,身子健朗,能自理饮食起居。二儿子梁远耀至今尚未婚配,仍孑然一身,远赴南昌高新区为企业养猪;大儿子已过世,儿媳离走,留下孙子梁洪建,如今在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谋生。

娘在,家就在。是勤劳朴实的苗族妇女龙金姐在苦难中撑起这样一个三代同居而又风雨飘摇的家。

该如何扶?怎样才能让这样一个家庭如期脱贫?成为这几年来困扰帮扶责任人的瓶颈。在与梁远耀三次、与梁洪建一次的晤面交谈后,大伙儿共同谋划着。

趁母亲身体还行,处理饲养的用于产业发展的1头牛、5头猪;外出务工学技术,改善居住条件是当务之急。经工作组向上申报危改,加上数年打工的积累,梁远耀自购原材料,于2018年7月实施了房屋改造这一“浩大工程”。正在现场做装修活的水田河镇白合村木匠师傅龙斌介绍,仅工钱一项就需30000元,现只需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完工了,到时他们就可以安居了。龙金姐一人在家,梁远耀叔侄俩都不在家,装修工程始终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下一步步“走向圆满”。

房屋维修施工现场,龙金姐小心翼翼地捧来数本农户补贴一卡通存折,记者和驻村第一书记伍海疆仔细查看并如实记下:农合医疗、财扶、二类低保(含6月份后提标的)、森林效益、耕地保单、特困补助、退耕还林、养老保险等各类政策性补贴都如数地打到折子上。经与户主简单交流,龙斌现场翻译解释,和善仁心的龙金姐在贫困户脱贫信息确认表上摁下红红的手印……并说道,“感谢你们,辛苦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不由地涌上心头。

每一次走访,记者都与联系户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天,南昌那头的电话接在午间,接话人梁远耀心已释怀:“你说的那些情况,我都同意妈的意见。不管这次能得到多少危改资金支持,都是政府对贫困户的关心关爱,我还要自力更生好好干,争取早日脱贫,十分感谢你们。”电话中,梁远耀一再邀请记者,待打工回来,一定要到他家的新屋里喝一餐酒。

这,就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当把这次通话“珍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