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我区教育大发展 ——红旗中学刘光辉老师亲历记
新青白江 2018-10-09 16:53:12

70年代—80年代:

16岁成“民师”,教“戴帽”初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在这个社会复苏的“春天”,16岁的刘光辉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绣水和平学校的考试,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

上世纪70年代末的学校,学校条件一般较差、师资力量薄弱,但学生们学习都很用心。

当时,青白江区各乡的初中只招收两个班,共计100余个学生,而每一年应升入初中的学生共有600余名。为了解决初中入学困难,政府就在各个小学设置了“戴帽”初中班,招收这些“盈余”的学生。刘光辉进入绣水和平学校,教的就是“戴帽”初中班的物理和化学。

刘光辉回忆,1977年,绣水和平学校为了兴建校舍,将村里的庙拆了,在腾出的空地上建起了两栋教学楼。火砖盖起来的楼房虽然不似现在的楼房高大漂亮,但已经属于十里八乡的气派建筑。“那个时候,其他村的校舍只有草房和瓦房。”刘老师说。这两栋新盖的教学楼容纳了8个班级和一个老师办公室,共有400余名师生。

与邻近的村校相比,绣水和平学校的教学设施算是比较好的。位于教室最前方放置有木条拼接而成的立架,上面架着小黑板;将拆庙建楼剩下的木料重新做成了课桌和板凳,供学生使用;教室顶上有两个小灯泡照明,必要的时候才会打开使用。刘光辉说:“我们条件算好的,邻近的板桥学校,在教室里面砌了水泥墩,上面搭上木板,大概两米长,每条木板可以坐三个学生,大家就坐在上面上课。”教学楼旁有一片一亩多的农田,约摸比教室矮一米,学校安排人员将农田填平,学生就有了上体育课的场地;一到下课,学生们就在空地上玩耍嬉闹,这所简陋的村校也因此鲜活灵动起来。

除了学校的物质条件有限外,师资水平也参差不齐,小学老师包括小学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初中老师是高中毕业生,像刘光辉一样高中毕业的老师并不多。

当时学生能够进入学校学习已属荣幸,因而学习都十分努力。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年少的刘光辉想的是如何把课教好。上化学课需要做实验,但是条件所限无法配置所需药品,他就想办法去绣水中学借一些回来,尽可能完成一些比较重要的实验;要给学生讲初中统考卷,但是样卷只有一张,他就把卷子上的题目逐字逐句抄到黑板上,再为学生讲解。这名少年老师在村校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师,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公办教师”的行列。


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

教学条件简陋,学生争相考中专师范


为了“民转公”,刘光辉边教课,边自学。1984年,他从全区上千名民办教师中脱颖而出,与青白江的另外19名老师一起,考入了金堂师范学校,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深造。

在这两年中发生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那就是国家设立了教师节。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这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有护士节,妇女节,儿童节,我们老师终于有教师节了。”刘光辉说,“我们都很兴奋,全校开了庆祝大会,我们都给老师送上了祝福。”

1986年,刘光辉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日新中学教数学。与绣水和平学校相比,日新中学的条件稍好。学校新修了一栋三层教学楼,每层楼有4个班级和一间办公室,能容纳600余名学生和30余名教师。那年,日新中学仍旧没有操场,直到1989年,学校把临近的堰塘填平当作操场使用,用石灰勾画出跑道,在坑坑洼洼仅有200米长的跑道上,学生们撒着欢儿跑得十分开心。

傍着教学楼的外墙,搭起了一间水泥宿舍,供住校的学生住宿,水泥房夏天闷热、冬天阴冷、常年潮湿,与现在清爽敞亮的学生宿舍不可同日而语,但这是住校学生的一个小“家”。学校还增设了食堂,与现在的食堂功能不同,当时学校食堂仅供学生进行简单蒸煮,学生每天从家中揣来饭盒,饭盒里装有红薯或是少量白米,在食堂蒸熟后就着自带的小菜果腹。

80年代中后期,废除了“戴帽”初中班,学生的学习压力变得很大,每个村仅有20%的小学毕业生能升入初中。刘光辉戏称:“那个时候学生考上初中,就像现在高考学生考上重本线一样。”虽然升学艰难,但是学生学习劲头很足,因为大家都想初中毕业后考入中专和师范学校,国家能为中专生和师范生分配工作,这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无异于改变了自己和整个家庭的人生轨迹。

当时,青白江区每年能考上中专和师范的学生约70—80人,日新中学学生能占四分之一。因为升学率较高,周边乡镇的许多学生都慕名而来。刘光辉老师回忆,每到开学时,清泉镇、姚渡镇等地的学生乘坐“突突突”的手扶式拖拉机,载着枕头、棉被等生活用品来上学,一点不逊色于现在学校的开学场景,足见当时学生和家长对学习的重视


90年代末至今:

学校条件和教学方式发展日新月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开,落后地区的贫困状况愈加凸显。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国家政策在多方面对贫困地区进行倾斜,教育领域也进行了大力调整。国家关注中西部办学条件较差的地区,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完善九年义务教学机制、实施改造工程项目等举措,缩小中西部地区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

就是在这10来年间,无论是学校物质条件,还是教学方式,刘光辉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变化。

1999年至今,刘光辉先后在祥福中学和红旗中学任教,学校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操场上有跑道、篮球场、看台,舒适温馨的宿舍和饭菜飘香的食堂更是学校的标配。他任教40年,学校里飘扬的是相同的朗朗读书声,不同的是天壤之别的学习环境。刘光辉感叹:“回顾过去,现在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这样好的条件,当初真的想都不敢想。”

近年来,教学方式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原来教学是死记硬背,老师一讲到底,学生把题全部做会就行了。”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推广和普及,学校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打造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伴随科技和网络的普及、电脑进入课堂、电子平板走入教室;从电子课件的普及,到网络课堂的逐步推广,教育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快,为学生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刘光辉感叹:“这说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这是改革开放取得的一个重大的成功。”

刘光辉认为,现在是学生与家长对教育最重视的一个时期。经历改革开放的家长,都深刻理解知识的力量。对此他感到非常高兴:“作为老师,我很希望自己家乡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一个地区的教育搞好了,区域经济社会才能加快发展”。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