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长 信用环境值得关注
从金融数据看下一阶段政策发力方向
金融时报 2018-09-15 11:07:02


从数据看,8月份,我国社会融资稳步增长,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在政策影响下稳步改善,未来持续向好的大趋势不会变。但是,从新增贷款的结构看,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与整体信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货币信贷传导机制需要更加通畅,这些都是下一阶段政策与监管需要发力的方向。

日前,央行公布了8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88.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76亿元;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同比多增1834亿元;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8.87万亿元,同比增长8.2%;狭义货币(M1)余额53.83万亿元,同比增长3.9%。

8月份金融数据成为人们关注焦点,是因为伴随着年中一系列经济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一系列稳金融、促实体、助小微政策的出台,数据反映着上一阶段各项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与成效。市场需要从数据中看到政策的成效以提振信心,也需要从数据所反映的趋势中明确下一步努力方向。从数据看,8月份,我国社会融资稳步增长,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在政策的影响下稳步改善,未来持续向好的大趋势不会变。但是,从新增贷款的结构看,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与整体信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货币信贷传导机制需要更加通畅,这些都是下一阶段政策与监管需要发力的方向。

今年以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发展一直是政策关注的焦点。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2万亿元,其中,8月份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674亿元。8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9.1%,同比高1.7个百分点。社会融资存量增速虽仍下降但略好于预期。目前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中,“稳”是第一位的,稳定的社会融资支撑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当前,社会融资存量增速虽仍有所下降,但下降速度与6月份和7月份两个月相比保持稳定,较5月份降速变慢,目前趋于稳定。鉴于之前一段时间去杠杆、严监管的大环境,目前的社会融资情况可以说比较稳健,未来增长势头可期,实体经济将会迎来更稳定适宜的发展环境。

但是,从新增贷款的结构看,目前仍存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偏好较为一般、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的问题。8月份人民币贷款虽然增量可观,但从结构上看,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新增贷款中的主力是票据融资,增加4099亿元,而短期贷款减少1748亿元,二者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对于银行来说,票据贴现期限短、安全性高,又占用信贷额度,所以当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和银行风险偏好低时,银行有拿票据融资冲贷款规模之嫌。这些数据反映出企业贷款融资情况不甚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目前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中风险尚存,这影响了银行的风险偏好与放贷意愿;第二,目前严监管仍在持续,虽然MPA指标针对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有所放松,但银行为企业提供新增贷款融资仍受到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存贷比等指标的严格限制;第三,在这一阶段,银行业普遍面临季节性的存款不足、成本偏高问题,这也对企业贷款融资造成不利影响。总体来说,上述情况都体现出目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疏通,信用环境仍有改善的空间。

虽然存在信用环境方面的问题,但从其原因出发进行理性分析,并结合9月份政策层面传递出的信息,我们仍可以对下一阶段信用环境的改善与实体经济的向好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政策生效具有滞后性。过去一段时间,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稳金融”的要求;金融委几次会议都强调坚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以具体举措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监管部门的配合下,国企、房地产等行业去杠杆工作稳步进行;国家发改委也专门就促进民间投资、提振民营经济提出具体支持措施。相信这一系列化解风险、促进实体经济的措施会形成政策合力,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显现出成效。货币政策会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保持“结构性宽松”,进一步着力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所以,下一阶段,随着风险降低,银行机构有理由提高其风险偏好以及为实体“输血”的意愿,信用环境应当会在政策的积极影响下有所改善。

其次,对那些存在重大风险隐患和不合规的行业、机构与事件,监管层仍会严格监管,但不会“一刀切”。事实上,银保监会提出要提高对小微企业信贷政策的宽松程度,金融委会议也强调要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强化正向激励。监管部门已经着手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落实尽职免责要求,鼓励知错就改。下一步监管层也将会结合实际,建立强调正向激励的监管考核机制,提升市场信心与整体信用环境,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性。

再次,现阶段银行面临的存款不足、存款成本高等问题具有季节性,并不构成企业信贷融资的根本性阻碍。下一阶段,银行存款问题应当会有所改观。

此外,广义货币(M2)8月份同比增长8.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3.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个和10.1个百分点,增速下滑值得注意。在社会融资基本稳定的大背景下,M2的增速回落,主要是由于8月份地方政府大量发行地方债,这部分资金暂未流入实体经济,被统计为财政存款,当该部分资金由财政存款转换为企业存款后,M2增速的下滑会得到遏制。虽然这属于暂时性事件,但M1、M2增速的下滑,还是反映出实体经济缺乏资金、活力欠缺的问题,这也是下一步政策发力的关键点。

总体来说,8月份以来社会融资稳中有升在意料之中,而由于政策滞后性等客观原因以及货币信贷传导机制不够通畅等主观原因造成的信用环境不够好、实体经济资金不足的问题值得重视。下一步,金融政策应继续在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上发力,在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的同时维持结构性“宽信用”的局面,通过拓宽银行之外的其他融资渠道、定向降准、出台精准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等手段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改善信用环境,促进资金流向实体。同时,监管机构应继续在构建更合理的考核机制与正向激励机制上发力,在严控风险的同时适度放松MPA考核、存贷比、拨备覆盖率等指标限制,鼓励银行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如支持银行发行可转债和增发股票等,支持其为实体经济“输血”。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前期稳定金融、化解风险、支持实体的政策逐步落实见效以及下一阶段金融、监管、财税各方面更多利好政策的出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前出现的货币信贷传导机制不够畅通、信用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实体经济的航船会朝着更开阔光明的方向稳健行驶。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