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运江:不畏沙场生死,坚决完成任务
中卫市新闻传媒集团 2018-09-14 09:53:41

冯运江是一名参加过中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现年54岁,中等个头,黝黑的脸庞透露出坚毅的神情,身材微胖,说话时嘴角微微上扬,声若洪钟。讲起当年当兵打仗的事情滔滔不绝,经历过的事情充满传奇色彩。

当年,20岁的冯运江,报名参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84873部队当了一名通信兵。得知部队要参战,他很兴奋,训练更加刻苦。跑步、射击、架线、铺线、爬杆一样不落,每天都练,“不练好咋上战场?”冯运江认真地说。因为训练刻苦,成绩突出,他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参战前我们把自己的手指头咬破,写血书,立生死状,那时候大家都没有顾忌生死,都争着去……”冯运江伸出手指边比划边说。

冯运江当时是一名通信兵,除侦察兵外,通信兵也是很危险的兵种,是对方狙击手重点“关照”的对象。当时,冯运江参战的地方是云南马栗坡,那里大山居多,藏身之地就是猫耳洞,每天的任务是带着枪在新开设的指挥所之间铺线、查线,接通被炮弹炸断、敌人破坏的线路,保障指挥通信畅通。冯运江激动地说起自己刚到前线时的感受:“炮弹每天都在身边爆炸,子弹时不时从耳边穿过,因为之前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一开始,心里非常紧张,炮弹威力很大,震得小腿都是软的,但这不是怕死,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我们是干这个的,任务很重要,即使枪林弹雨也要完成。”

有一次,冯运江和战友住的猫耳洞遭到炮轰,洞口塌方,一名战友被埋在洞中,他的双腿也被压住,冯运江费尽全力爬了出来,在崎岖的大山里,冒着大雨跑去搬救兵,跑到半路遇到他的营长,营长带人挖了一个多小时,但没有找到战友,很多人推测战友可能已经没了,部队还有任务,就先撤走了,冯运江留守指挥所接听电话,还没来得及换身上湿透、沾满泥巴的衣服,在帐篷里还想着战友的冯运江,突然听到自己的战友在帐篷外喊自己的名字,心中顿时一惊,以为自己在做梦,连忙跑出帐篷,眼前的战友,满身泥土,脸色青黑,冯运江愣了一下,待回过神来,赶快架着战友进帐篷。原来他们挖的时候就差一点,由于雨太大听不到呼救声,战友扒开土自己出来了。说这话时,冯运江压低了音量,从他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对这件事情他很自责,他怪自己没能再坚持挖一会儿,以致战友的命差点就没了。

参军三年,说起战场上的事,冯运江历历在目。“战场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次次死里逃生,也是幸运,我的很多战友都没能回来……”冯运江眼里泛着泪说道。

退伍后的冯运江回到老家,在砖窑打起了零工,这时的冯运江为结婚发起了愁,家里人口多,条件不好,光兄弟就有七个,还不算其他姐妹。“兄弟们饭量都大,我也不例外,家里每天吃都吃不饱,没有人愿意嫁过来。”冯运江笑着说。“年轻时我也是风度翩翩,现在老了,又胖又黑的。”说着朝妻子白淑艳看去,妻子白淑艳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后来,冯运江多方托人给自己找媳妇,兜兜转转,与妻子白淑艳结婚。冯运江性子急,而妻子性格柔软,说话声音小,干活不紧不慢,和自己的大嗓门比起来,总是怕一不小心吓到妻子,在日常生活中便加倍对妻子好。“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一直内疚,总觉得对人家不好,跟着我吃苦了,没有享过福。”冯运江心疼地看了看妻子,微笑着说。两人相视一笑,无需过多言语,当兵的传奇故事、日常的相濡以沫使他们朴素的感情历久弥坚。

如今,冯运江一家住在市区90多平米的楼房里,两室两厅,家里收拾得干净而又整洁。武装部在“三群体”脱贫帮扶、优抚解困活动中,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帮助协调他到一家物流公司当保安,除了政府发的优抚金,每月还能有1000多块钱收入。坐在沙发上,冯运江招呼记者喝茶,笑着说:“现在生活过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感谢党,感谢习主席,感谢部队……”。

岁月荏苒,回望军旅,无怨无悔。他们告别军旅生涯多年,却一直不忘初心,做对社会、对家人有贡献有责任的人,这就是一代军人对时代的奉献。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