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革除陋习呵护城市“颜值”
梧州零距离 2018-09-13 13:05:18

梧州日报评论员

文明不文明,还得看出行。文明出行是检验公众文明素质的“试金石”,应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

出门在外,文明都应“随身携带”。文明出行并不是一个宏大高深的话题,而是体现在生活细节上,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穿马路、不乱闯红灯、不乱停车辆等,就是对文明出行的完美诠释。

城市之美,美在“颜值”。一座具有魅力的文明城市,必定拥有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高颜值”。但是,人是城市的主体,人的文明素质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最直观体现。爱护城市环境,呵护城市“颜值”,是每一名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文明的陋习并未完全绝迹,既损害城市环境,也玷污城市形象。一座环境脏乱差的城市,谈何宜居舒适,又怎能唤起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城市“颜面”污浊,也肯定与市民心目中的文明城市形象相去甚远。

考量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并不需要太专业复杂的方法,只需透过琐碎的生活细节便可窥其全貌。在公共场合,为一己之私,放纵各种不文明陋习,污染城市环境,无疑是对公共文明的挑战,也与文明创建背道而驰。在城市生活中,交通出行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市民出行是尊重公序良俗,还是漠视规则、我行我素,都可以作为判断一座城市文明高度的依据。机动车停放有序、排队通行、礼让斑马线,行人、非机动车各行其道,遵守交通信号灯,这些规则若能根植于内心,外化为文明自觉,文明素养必定会拔节生长。

虽说规则人人懂,但出行陋习缘何难改?皆因对规则缺乏敬畏意识。通常来说,陋习的背后必定有着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的心理在作祟。文明意识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成为一种自然流露、自觉行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毕竟,公共场合并非私人庭院,言行举止上有更多的约束,而人们也应当有更强的自律意识。

文明出行,知行合一。革除陋习,必须敬畏公共空间,树立规则意识。城市美丽的“容颜”有赖于每一位市民的精心呵护。城市“颜值”亮眼,“气质”悦心,方能滋养出灿烂的文明之花,结出丰硕的文明之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