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保险+”破解社会治理“痼疾”
中国保险报网 2018-09-06 15:08:16

□记者 李梦溪

应后忠是浙江宁波市鄞州区的一名油漆工,2017年初,他做了纵膈肿瘤切除术,手术很顺利。让他没想到的是,手术之后,伤口竟然出现了慢性炎症反应,反反复复一年多,伤口也没长好。

无奈之下,应后忠来到就诊医院要求赔偿这一年来的误工费用。由于请求赔偿的金额大于院方可支配金额,院方建议他请宁波市医疗纠纷理赔处理中心(以下简称“理赔处理中心”)介入。

“一进门就发现他们态度非常好。”应后忠说,这一年来对医院积攒的不满情绪,在理赔处理中心工作人员的劝慰之下烟消云散,“我只来了两次,一次进行受理,一次同意调解,两个礼拜后,协调好的赔款就打到了我的银行卡上。”应后忠第二次来的时候,爽快地在调解单上签了名。

负责应后忠调解案的理赔处理中心查勘一处工作人员董根达说,自理赔处理中心成立以来,他已经处理类似的大大小小案件多达600余件。

风险无处不在,保险无处不至。近日,《中国保险报》记者参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的新闻媒体走基层活动,深入了解了保险在破解社会治理体系“痼疾”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实践。

服务先行

“2007年以前,宁波的医闹事件非常多,也非常严重,有些在医院形成了产业链。”理赔处理中心副主任邵峰介绍。

这不仅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还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于是,在2007年宁波市政府颁布《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暂行办法》后,由人保财险宁波市分公司牵头、5家保险主体共同出资成立理赔处理中心,负责辖区内参保医疗机构发生的索赔金额在免赔额(1万元)以上的医疗纠纷处置与理赔等工作。2008年3月,宁波当地10家大型公立医院表示愿意加入试点,不到1年时间,医责险全面铺开。

“刚开始,患者家属是不信任的。但这项办法从源头堵住了医院的赔偿权限,从第三方的角度进行调解,现在老百姓都非常自觉地接受了这项流程。”宁波市医疗中心医生陈良表示。

“处理医疗纠纷要牵涉很多医疗机构和社会行政力量,理赔处理中心的成立,解放了这部分的人力物力,维护了医患双方的权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邵峰认为。

“宁波医疗责任保险充分发挥了保险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真正体现了‘新国十条’中关于保险要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的要求。”理赔处理中心主任陈文勇表示。

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医疗责任保险已覆盖宁波市225家医疗机构,调处成功率达92.8%。

宁波市政府金融办副主任王勉把保险的风险管理服务功能称为“变量介入”,他认为,保险一旦介入社会治理,就不再是纯粹被动提供补偿,而是承担了管理职责,也改变了政府左右为难的情况,对整个社会治理体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好的抓手。

王勉的看法在宁波保险业数十年的创新发展中得到佐证。宁波市2014年推出公共巨灾保险、2015年推出城镇住房保险、2016年推出电梯第三者责任险,均针对社会治理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利用保险的风险管理服务职能,对症下药、铲除治理“痼疾”。

科技赋能

保险介入宁波市社会治理的步伐是循序渐进的。作为我国较早运用保险工具进行社会治理的先进地区,保险的介入程度、介入理念也随着科技发展而逐步深入。人保财险作为当地保险创新的排头兵,不断利用科技力量进行保险服务创新探索。

例如,2015年,推出城镇住房保险公众责任险,利用“保险保障+专业第三方检测+自主开发巡检监控平台+行业专家”模式,排查隐患,实现动态检测,但仍属于人工收集上传数据阶段;2016年,巨灾保险创新推出巨灾水灾远程定损系统,是通过测绘技术,将水位桩高度和每户居民家庭的室内地坪高度录入基础数据库,灾害发生后实时动态采集受灾住户进水高度,同时生成带有银行账户、手机号码等信息的损失清单;2017年,研制推出电梯第三者责任险,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运用带有NFC的“PICC电梯卫士系统”,要求保险介入全周期全流程管理。

“维保监督工作通过责任险加以巩固,有效降低了风险。”荣安物业公司项目经理陆光道对电梯第三者责任险的附加服务功能十分满意,“自从有了这个模式以后,在维保过程中,我们可通过后台NFC系统查到维保人员是否检查到位。”

数据显示,目前经“PICC电梯卫士系统”监督维保41305次,维保工作不符合合同要求,发回重做总量854次,电梯故障率明显降低,最高下降60%以上。

截至2017年年底,宁波市公共巨灾保险共启动5次大面积理赔、8次小事故理赔,累计支付救助款9606万元。

截至2018年7月,宁波城镇住房保险公众责任险承保主体已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巡检承保房屋16108幢,共巡检318675次,发现异常点22375处,应急加固处置103起。

“今年6月,我国首个保险科技产业园已在宁波鄞州正式开园,旨在培育引进保险科技公司,还将设立保险科技投资基金。”王勉表示,政府也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保险科技的发展。

复制解法

“2014年以前的不少创新项目处于自发研究阶段,保险公司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和主观能动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4年以后,宁波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获批成立,从那以后保险创新有了‘名分’,进入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系统推进的阶段。”王勉表示。

2014年至2016年,宁波保险创新进入快车道,几十个项目依次推出。2016年6月,国家首个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顺利落户宁波。

据了解,试验区建设结合宁波区位条件、城市资源禀赋和现实基础,全面实施“保险+”战略,积极践行“两全保险”发展路径,以保险全产业链建设为依托,将保险创新行为和成果覆盖到经济建设的全过程、社会治理的全领域和民生福祉改善的全方位。

“试验区的建设,是从国家角度站位出发先行先试,解决社会治理问题,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为全省全国创造更多可供复制推广的创新经验和模式。也希望宁波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实惠,相辅相成实现共赢。”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实施领导小组相关人员表示。

下一步,当地政府将加大宁波保险创新经验在全省的复制推广力度,加快使“宁波试点”上升为“浙江试点”。

“目前,宁波的保险创新项目属于政保合作多、百姓直观感受少的情况。原因主要是宁波当地缺乏总部、缺乏创新企业,所以,希望银保监会能够根据宁波当地情况,出台相关政策,能够让保险主体愿意到宁波来,参与到宁波的保险创新项目中来。”

据了解,宁波正在加快引进一批特色型、功能型、创新型保险机构,设立创新孵化基地和保险产业基金,集聚各类保险科技公司和保险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造“保险硅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