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救命蛋”到“金蛋蛋”的60年
中卫市新闻传媒集团 2018-09-06 10:27:14

坊间流传一句话,“海原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可见,马铃薯在海原县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马铃薯在海原县种植已有百年历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吃着马铃薯渐渐长大。从最初的“救命薯”到现在的“黄金薯”,不同时代,老百姓对马铃薯的称谓和对它的深厚感情丝毫未减,可以说,马铃薯养活着这里的一代代人。

从海原县老百姓种植马铃薯起始,马铃薯就被海原人当作度荒充饥的口粮。家住海原县九彩乡新庄村的杨生昌说:“上世纪60年代初,物产极少,家里虽然种了麦子等粮食,上交国家后也所剩无几,家里有五个孩子张口要吃饭,时常会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他告诉记者,只有土豆,旱涝保收,块大肉厚,耐得住吃,一度成为农民的救命薯。

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杨生昌记忆犹新。“煮一锅土豆,不仅简单省事,还能饱餐,一家人一天的口粮就够了。”杨生昌说,收获后的马铃薯地里还可以找到一些被遗漏的马铃薯,春后在种过马铃薯的地里可以挖出一些冻干的黑马铃薯,煮熟后味道很好,在那个食物极度匮乏的年代马铃薯救了他一家人的命。

记者了解到,在2000年以前,海原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不到10万亩,种植面积分散,全部以家庭为单位用于自给自足,品种以陇薯6号为主,“二牛抬杠”式的劳作方式,利润低、见效慢,马铃薯还未真正实现产业化。

海原县生荣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黑生俊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海原县开始大规模种植马铃薯,一度使海原县成为宁夏马铃薯种植大县之一。规模化种植逐渐形成,记者获悉,2016年全县种植马铃薯61.4万亩,总产值58080万元,总收入61153.75万元,为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贡献 1062.6元。与此同时,海原县积极发展马铃薯三级脱毒繁育推广体系建设,高标准种薯贮藏窑建设,优先安排企业、协会、合作组织参与基地建设。对企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支持,提升了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海原县重点以红羊、关庄、树台、曹洼、海城等乡镇为重点,打造南华山冷凉阴湿地区马铃薯产业带,采用高垄管灌技术和旱作节水高垄覆膜种植技术,达到保墒保质的效果。

目前,海原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种植品种进一步改良,主要有青薯168、克新1号、冀张薯8号、陇薯3号等。马铃薯薯块圆整且大, 品质优良,是理想的淀粉加工原料,主要销往武汉、广东、山东、上海等区内外城市。

现如今,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动下,马铃薯成了海原县的一张名片,鲜薯外销和加工业兴起,种植、加工、产销为一体的产业链已经形成,马铃薯的种植已高度商品化,成为海原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马铃薯已不仅是“救命薯”,农户把马铃薯销往到了全国各地,做成了许多可口的菜肴和食品,成为普通人家的家常便饭和商场超市里包装精致的休闲食品,成为星级酒店里盛给贵宾的美味佳肴。如今,马铃薯成了海原县人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黄金薯,是海原县山沟里的宝贝疙瘩。图为海原县马铃薯种植基地一角。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