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海淀科技创新基因”系列报道
资源要素与环境生态:海淀科创企业背后的力量
金融时报 2018-09-05 15:07:42

从历史脉络来看,科技、创新、创业一直都是海淀的独特标签。在促使海淀成长为投资者眼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区域的众多因素中,人才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同时,在创意创新产业化的过程中,金融资本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到2017年底,海淀区的股权投资机构已超过1200家,各类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总数超过3000家。此外,为了给创业、创新、投资营造有利的环境,海淀区不断在人才建设、创新创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当《金融时报》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的寒武纪科技的办公楼时,工作人员正在对基于其设计的芯片开发的物体识别功能进行测试。当记者站在摄像头前,电脑屏幕上显示记者的脸被框了起来,并标记这是一个人;而当记者对着摄像头举起手机,电脑屏幕中手机又被框起来,并标记这是一部手机。

这只是基于视觉处理的最基本的人工智能(AI)。未来,人工智能可以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的想象空间?

“比如消费者以后到无人商店购买口红,不需要试用,而是可以在个人图像上涂上虚拟的口红色彩,效果和现实相似度很高;再比如无人机探测森林失火,也是机器通过自动的深度学习进行判断的。在这种情况下,当收集完海量数据之后,通过人力一点一点进行判断找到目标是很不现实的,未来更多的是要通过人工智能。”寒武纪科技副总裁钱诚表示,人工智能的识别效果、判断能力与算法、算力密切相关,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底层的芯片做得性能更高、能耗更低、速度更快。如此一来,当人们使用嵌入智能芯片的设备(例如智能手机、无人机、智能摄像头、智能驾驶汽车等)时,便会明显感觉更敏捷、更流畅、更省电。

对于芯片的性能,钱诚还举了一个例子:无人驾驶汽车要求系统在1秒钟内能做出100次以上的控制循环,如果芯片不能支撑系统在1/100秒内做出控制循环智能判断,那么这辆无人驾驶汽车就可能会发生车祸。

寒武纪科技:

人工智能芯片的先行者

芯片之于未来科技、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中美贸易摩擦过程中的中兴通讯事件暴露了中国在芯片领域的短板。数据显示,中国一年制造11.8亿部手机、3.5亿台计算机和1.3亿台彩电,居世界第一位,由此拉动全球1/3的芯片市场需求。而与此同时,我国国产芯片的自给率不足三成,集成电路产值不足全球的7%,市场份额还不到10%。也就是说,中国芯片90%以上依赖进口。为此,中国连续4年在进口芯片上的花费超过2000亿美元,芯片与原油并列为中国最大额的进口产品。

然而在人工智能专用芯片领域,以寒武纪为代表的中国芯片研发公司已经成为先行者。2016年推出的寒武纪1A处理器是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已经大规模应用于华为手机、无人机、安防监控等智能终端中,在运行主流智能算法时,其性能功耗比全面超越传统处理器。

“寒武纪2014年便提出做一种支持深度神经网络的芯片,在此之前没有芯片是专门支持深度学习的。这也是寒武纪创立的初衷,即让全世界都能用上智能处理器。”钱诚表示。寒武纪创业团队脱胎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处理器研究中心,其发表的DianNao系列论文于2014年至2016年期间多次获得计算机体系结构各项顶级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值得一提的是,谷歌公司应用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上的TPU2.0,使用的便是寒武纪公开论文中关于视觉处理器的架构。

依托于此,寒武纪的产品比传统芯片拥有数量级的性能领先、成本缩减、功耗降低的优势。2016年3月,寒武纪科技正式创立,并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者包括元禾原点、科大讯飞、涌铧投资,后于2017年8月完成A轮融资,成为全球AI芯片领域第一家头部初创公司。

2018年5月,寒武纪发布国内首款云端人工智能芯片,定点运算理论峰值速度达每秒128万亿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联想集团、中科曙光、科大讯飞也都推出了基于这款智能芯片的应用方案,基于寒武纪系列芯片的人工智能技术产业链正在形成。


海淀科创企业:

从“瞪羚”到科技领域头部企业

创立仅两年的寒武纪科技只是海淀区众多科技创新企业中的一家。从更长的历史脉络来看,科技、创新、创业一直都是海淀的独特标签。

1980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等创办“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是中关村地区首个民办科技机构,为日后海淀的高新技术发展首开先河。

1984年,柳传志等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平房起步,创办了联想公司。从1996年开始,联想电脑销量一直位居中国市场首位。

1999年,李彦宏在北大资源宾馆创建百度。发展到今天,百度已拥有超过60亿次日搜索量、14款亿级用户APP以及覆盖95%中国网民的大数据能力。

2010年,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入驻中关村核心商区。自创办以来,小米保持了令世界惊讶的增长速度,去年出货量近1亿台。

2012年,滴滴出行的前身“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在海淀成立。如今,该公司已成长为用户数4.5亿人、市场占有率超过90%的打车软件公司。

“有技术、有人才、有资源”,这是很多人对海淀区科技创新发展环境的评价。高校、科研院所云集,人才汇聚,资金聚集,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一个个概念具体化、产业化,成就了海淀区的35家科技领域头部企业和2621家“瞪羚”企业(即高成长中小企业)。

税收数据可以清晰反映出这些企业的成长速度。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海淀区税务局了解到,2017年,科技领域头部企业入库税收20.7亿元,同比增长194.5%。2018年1至2月,科技领域头部企业入库税收11.1亿元,同比增长311%。可见,指数级增长无疑是科技领域头部企业的一大特点。在“瞪羚”企业方面,截至2017年底,国地税区级税收共计34.6亿元,近两年平均税收增幅达18.1%。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和准科技领域头部企业,“瞪羚”企业正在蓄势待发。

2017年,马国书在海淀创办了全国首个抗量子企业——北京市云脑抗量子计算密码科技有限公司。在他看来,“做科技企业的创业,一定会往海淀聚集。一方面,这里对前沿技术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都比较高;另一方面,各类投资机构遍布海淀,前沿创新项目可以在这里对接资金需求。这可以让企业展翅高飞,而不是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卡位里。”

海淀生态:

科技创新背后的力量

在创意创新产业化的过程中,金融资本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2008年,中关村管委会分别与光大控股、联想控股、联华控股、启迪控股、中海创业投资公司作为主要发起人,设立4家创业投资企业。到2017年底,海淀区的股权投资机构已超过1200家,各类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总数超过3000家,不断为科技创新企业输送养分。

“海淀具有科技创新的基因,这样的技术资源优势可以将资本吸引过来。”在清控资产管理集团专务副总裁志鹏看来,海淀和剑桥有很多相似之处,技术优势决定着他们都是风险最低的风险投资地区。从新型城市形态的角度看,剑桥保留了企业的研发而将生产转移出去,海淀也具备这样的条件。

在促使海淀成长为投资者眼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区域的众多因素中,人才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一点。除了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工科人才糅合进投资领域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这也是市场化选择的结果。”一位投资管理机构负责人谈道,“从宏观经济发展角度来讲,在科研从高校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投资机构的工科人才可以发挥关键作用,他们的技术逻辑、管理逻辑非常内行,对于所投的细分领域把握清晰。从这一点来看,海淀永远可以把传统和创新思想有效结合。”

与此同时,政府为创业、创新、投资营造有利的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海淀区已经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的大背景下,2018年初,海淀区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即“创新发展16条”,旨在打通创新发展的“痛点”和“堵点”。在人才建设方面,海淀区将每年安排两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关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科技经纪人等创新群体,吸引一批具有高度黏性、扎根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创业的“创新合伙人”;在创新创业服务方面,3年内将形成1000亿元规模的“海淀创新基金系”,并加速推动一批科技型企业上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未来海淀区将集成所有创新服务政策和政务服务,解决创新服务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在税收优惠方面,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海淀区税务局了解到,2018年一季度,享受税收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共计788户,同比增加21.23%,减免所得税额共计16.8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41亿元,增长78.66%。

正如一位来自清华系创业孵化器的负责人所言,“从创意、到创新、到创业,绝不是一个点与线的关系,而是需要资源要素的聚集和环境生态的共同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海淀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样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