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散文)|龚顺开
掌上曲靖 2018-08-29 15:04:16

老屋(散文)

龚顺开


母亲今年已九十岁高龄,自她从十六岁嫁与父亲,已七十四个春秋,她一直以故乡老屋为伴,一生都给了老屋。每当言及老屋,其间洋溢着她的敬重和怀念之情,每次都在娓娓道来中,变得生动有趣、感人而意味深远。


这些年来,老屋,装满了她初嫁时红装花轿带来的喜庆声、儿女出生时的啼哭声及成长中的喧闹声,留下了她日夜操劳的锅碗瓢盆声、因家庭重负发出的无赖叹息声,充盈了我们每次回家看望她时母子之情的交谈声、逢年过节时合家欢乐的祝福声……


现在,老屋仍还如我老母硬朗的身体,在村中水泥房的包围中,默默静立着,保有它浓厚的“乡土”气息。本来,我们也曾多次劝她把它拆了重建,或干脆将它闲置,搬进城来与我们生活,但她总是婉言笑道:“有人住的房子,才有生气……”


老屋主楼三间共三层,左右及后墙是用青砖砌成,屋内用粗实木柱作框架,雕梁画栋,显得高大气派。二、三层用刨光木板作楼板,显得光滑平整。每间阁楼用梧桐板隔离开,显得格调别致。每扇木窗都做成雕花,显得通透大方。


母亲说过 ,老屋是1900年,我当私塾先生的曾祖父,从一败落族人手中购得,属村中少有的建造得高大、宽敞、轩昂的宅院。而一百多年来,它在风吹雨打、日晒水浸、地震滑坡等灾害面前,虽有过些损伤,几经修葺,风貌却从未改变。


人间至爱是清欢。记得儿时,我们在庭院中欢闹嬉戏,登上楼顶放风筝、训鸽子。在菜园树下诵诗读文,观蜂飞蝶舞,听蛙声蝉鸣;在菜园中养蚕、捣鸟巢、捅马蜂窝;在古井边池中捉鱼虾、逮蜻蜓、摘莲蓬……这美妙的世界,伴我们年少美好时光,身健智增,编织着青春梦想。


我童年生活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是以生产队为主体的集体经济,每家要靠劳力从生产队挣工分养家糊口。我家当时由于父亲长期卧病在床,我们皆在读书,一家九口人的生活重担,就全压在母亲身上。那时,屋后菜园,在她辛勤耕耘下,也超常发挥了“作用”,四季各种新鲜果蔬不断,让一大家子人度过了一次次生活的难关,过着“美食甘味合家欢”的无忧生活。


我童蒙时,父亲常抱着我到老屋壁画前,给我讲述那些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精典成语故事,比如甘棠之爱、立木为信、桃园结义、孔融让梨等。通过他绘声绘色讲述,那些文化的传统在我幼小心中播下了热爱的种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除了建筑、书本外,还有一些至今盛行并反映“人神共处”传统习俗的庆贺活动,更让它散发着“人文根脉”余香,真正变得鲜活、灵动。中国传统节日中,中元节、春节正是这方面的代表。


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每家要将自家去世祖先的灵魂请回家来“做客”,叫“请祖先”。我记得,我家“请祖先”时要先用毛笔在绵纸上书写“武陵堂上,历代宗祖,凡吾宗支,香灯迎请,茶酒供奉”祭贴,然后张贴到老屋正堂中,从初一至十五,我们每天都对着它向祖先祭拜,直到十五日这晚才恭送他们。就祭贴的书写,在当时,父亲为培育我们对祖先的尊崇感、感恩心,激励我们练好毛笔字,他会让我家兄弟姊妹各书一贴,经他评选后将最好的作祭祀之用。


每年春节前,是父亲和我们最忙碌之时。那时,父亲会书写许多春联、“天地”让我们拿到集市出售。关于“天地”,其内容、形式固定:“天”的内容书写在红纸正中大字是“天地国亲师位”,两边小字是“东厨司命、灶君候、文武财神”等;“地”正中大字是“福德土地”,两边小字是“土中生万物,地内出黄金”。国人这种崇天尚土、爱国睦家、尊亲重师等习俗,其实是中国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和密码,也是千百年来,国人对自然、国家、亲情、师道的朴素敬畏之情流露。


回想我的成长路,是一路国学知识滋养、血脉亲情浸润、“王颜柳”诸体熏陶。就这样,老屋鲜活态的历史文化传承方式,氤氲了我童年太多记忆。后来,我们为实现人生梦想,纷纷离开生育、养育我们的老屋。而此时,母亲已是老人,父亲已与我们人世两隔,只有老屋疏影依旧。只有母亲还在坚守着她对老屋的矢志不渝诺言。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