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洲的艺术人生
团结报 2018-08-29 09:38:20

刘鸿洲在写生

图/文 范 诚

8月23日,《芥舟楫痕——刘鸿洲画展》在新落成的湖南省博物馆展厅隆重开展。一幅幅妙笔生花、美轮美奂、纵横恣肆、大气磅礴的作品,仿佛为省城吹来一股湘西风,受到省城书画家和美术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刘鸿洲,号一勺,土家族,1943年出生于凤凰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刘文蛟,是“湘西王”陈渠珍的内侄,曾在陈渠珍麾下任过炮火营长、副总指挥等职。参加过“一二八”师赴浙江嘉善抗战,同日本鬼子进行过殊死搏斗。新中国成立前夕,随“湘西王”陈渠珍起义投诚,为和平解放凤凰做出重要贡献。但由于历史原因,刘文蛟受到牵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恢复名誉。

刘鸿洲少小失去父亲,又身负家庭出身的黑锅子,他从小就体验到社会的复杂和人生的艰难。

他自幼就爱好读书,博闻强识。除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外,他还对绘画艺术情有独钟,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

他从临摹《芥子园画传》入手,学习中国画。后来,又下工夫临摹了一大批以中国画形式绘成的连环画和年画,打下了一定的美术功底。

刘鸿洲在作画

1960年,他考取了大学。后因学校停办,他回到凤凰。

1962年,湖南著名画家陈白一先生来湘西写生,向他传授了一整套传统的工笔画技法。1963年,他竟然以一幅工笔人物画,闯进了湖南省美术作品展览,当时还不满20岁。

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他的生存境遇每况愈下。他当过挑夫,做过工匠,也当过代课教师,教授学生算术、历史。1965年,他到了有“凤凰的西伯利亚”之称的腊尔山苗寨,当了十年农民。长期的社会底层生活,使他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深刻的体验与感悟,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生活源泉。

尽管生活艰难困苦,但他总是自强不息,对艺术孜孜以求。在农村时,因为买不到笔墨纸砚,他便拿起刻刀,在身边常见的梨木板上学起了木刻版画。三分天赋加上七分刻苦,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的木刻居然大有成就。

与此同时,黄永玉先生因为猫头鹰“黑画事件”,受到批判,辗转回到故乡。刘鸿洲在八十里外的山里听到消息,匆匆赶回城里,见到黄老后说:“我们砍柴养你!”说完这话,黄老留他吃饭,他说:“山里有事,我马上回去……”又匆匆赶回山里去了。这事让黄老深受感动,多年以后,黄老还提起来,“这行为很悲伤,很不美术,却和美有关。”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恢复招生,主考老师看到刘鸿洲的艺术功力,表示非招不可。但因为政审等原因,刘鸿洲没能进入大学深造。失去一次又一次机遇,刘鸿洲没有气馁,而沉下来潜心从事他的创作。

1974年,黄永玉、黄永厚兄弟又回到凤凰,看中他的才华,对他细加指点,使他的木刻和绘画艺术大有长进,好作品源源不断。

1979年,他加入湖南省美术家协会;

1983年,被吸收为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1987年,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他将绘画看成是一种表达感情的语言,将中国画传统技法中的工笔与写意结合起来,在同一件作品中,既有生宣纸上的写意效果,又有熟宣纸的工笔效果,这种大胆探索使他的作品形神兼备,特色鲜明,他正是采用这种新技法,表达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他好学不倦,不断地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汲取养分;不断地从书本中学习,读中国美术史,读古代画论,博览群书,以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还同古今中外的大师对话,黄宾虹、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龚贤、八大山人、石涛……从与大师的对话中,感受无穷的快乐。

为了更系统地学习中国画,1992年9月,他考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学习。

1993年8月,学习结业时,刘鸿洲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这是一次特别的画展。在当时毫无商业气氛的情况下,来自湘西大山的年轻人的绘画作品,首次登上了中国美术界最高展出殿堂。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为京城画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85岁高龄的中国著名画家何海霞先生欣然为他题写了展名,黄永厚先生为画展撰写前言,一大批艺术界前辈及同道参观展览,对其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他又以副教授的身份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访问学者,深造一年。期间完成了《工笔画与写意画之心理比较》等重要论文。被导师誉为“以全新的视角,从心理学角度对中国画进行研究,无疑为中国画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径。”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论文《黄宾虹山水画的美学模式初探》收入中国黄宾虹研究会编辑的论文集《墨海波涛》中,《“浑厚华滋”与“自自在在”——黄宾虹审美意识探析之一》在中国黄宾虹研究会上发表,还出版了《走进大西南——刘鸿洲写生集》、《跨世纪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画库·刘鸿洲中国画作品精选》等画集。并与人合作为《从文自传》完成了大量的插图。

他精心优质的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并被国内外收藏。

他长期深入生活,读书、写生、创作,湘西的名山大川,到处留下他的足迹。其创作内容日渐丰富,创作手法日益成熟。在国画领域,特别是写意花鸟创作方面,独树一帜,达到了非常成熟的艺术境界。

他把花鸟世界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艺术对象,色彩上,不仅吸收了汉唐壁画中色彩鲜艳亮丽的特点,而且吸收了民间艺术强调纯色之间对比的艺术方式,由此形成了灿烂的色彩与浓郁的墨色之间和谐对比关系。既郁结了传统的文人画气度, 又利用色彩的冲击力, 获得极富现代的视觉效果。作品传达出积极健康、清丽洒脱的情韵, 孕育着潜在的勃勃生机。在构图上,力图拓展花鸟画的空间, 跳出花鸟画一花一枝的传统图式, 让花鸟画置于“天地”的大背景, 使其中的意象花鸟“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撷取绘画素材时, 经常把野生植物纳入视野, 使之成为重要的绘画元素。这本源于经历中的山野情结, 却恰恰成为画家心灵与时代脉搏碰撞时的真情释放, 更是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追求生命自由永恒的心性的流露。他还大胆吸收西方艺术中的光影技艺,从而表达出花鸟世界的无限魅力。

他的主要国画作品《狂舞》1982年赴挪威、比利时等国展览;

刘鸿洲画作欣赏:版画《沈从文像》

《沈从文像》参加全国第八届版画作品展览;《母亲啊母亲》参加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边区牛市》参加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啊吔》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并获铜奖;《云瀑》参加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并获铜奖;《接天莲叶无穷碧》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首届“爱我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并获铜奖。

秋色赋

2007年5月,他与肖振中、吴正义三位来自湘西凤凰的画家,联袂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来自凤凰”展览,展出的一幅幅湘西题材生动鲜活的国画作品,为京城吹来了一股湘西风。特别是他的《秋之韵律》、《秋色赋》、《秋颂》等几幅作品,大胆运用鲜艳的红色,使整幅画面璀璨夺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受到京城名家及同道的高度评价。

2016年7月,在河北省石家庄美术馆,展出了《“魅力凤凰·美丽河北”——刘鸿洲书画作品展》,受到河北省书画家和美术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除绘画外,他的金石和诗词创作也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刘鸿洲现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第四届理事,湖南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家,湖南省中国画研究会顾问,吉首大学客座教授,河北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同时,他还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虽然是德高望重,冠盖如云,但他为人十分低调,常常隐居在凤凰的画室中,看书学习,潜心创作。

在凤凰古城的兵房弄里,有一幢名叫“一勺居”的雅致住宅。这是刘鸿洲的居所。“一勺居”的匾额系黄永玉先生所题,“一勺”的意思是将生活中的美,一勺一勺地舀出来。

刘鸿洲,这个从凤凰画乡走出来的画家,正如黄老为他起的号名“一勺”那样,将生活的美,通过画笔,奉献社会,报效人民。

《冬之喧闹》

《梦忆乡场》

《春消息》

《酉水人家》

《静思》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