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潮汕民间绝活】潮阳篆刻匠人马南舟以刀为笔,10多岁起就干这件事……
汕头日报 2018-08-27 09:45:16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似乎对竹子都有一种莫名的偏爱。大文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潮阳和平的篆刻匠人马南舟则以竹刻艺术来填补“居无竹”的遗憾。

“铁笔传神,竹上生辉”,用这句话来形容马南舟在竹面上篆刻对联是再恰当不过了。在马南舟眼中,最幸福的事就是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

无师自通成高手

盛夏的一天上午,记者如约来到潮阳一间并不起眼的小闲间。主人马南舟正埋头于两块竹片之上,按照临摹好的一副对联精雕细琢。只见他手持刻刀,在竹片上沿着勾好的线,轻盈自如地走动。握刀的手时而沉稳有力,时而细腻温柔,一笔一画,看得出持刀者的灵性闪现。

马南舟出生于潮阳和平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虽是以务农为生,但对书画、篆刻情有独钟。马南舟自幼耳濡目染,心生崇拜,加上父亲的支持与鼓励使他与书画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10多岁时,马南舟开始自学篆刻技艺。谈起几十载的篆刻研习经历,马南舟深思许久后说,篆刻艺术集刀法、字法、章法等为一体。“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正是篆刻艺术魅力之所在”,马南舟坦言,刻竹是一种自娱怡人的艺术,以至于他常常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竹面上雕刻对联,谈何容易?正在专心雕刻的马南舟放下手中的刻刀,笑着告诉记者,刻竹是他自己一边刻,一边琢磨的。“看似简单,实则繁难。初学者下刀难,一是不稳,二是滑刀,三是竹面不平呈弧形。”马南舟说,在光滑竹面上,刀不听使唤,一不小心刀就飞出去了。在一步步摸索中,马南舟不仅用刀顺手了,也开始有了触类旁通的感觉,篆刻、木雕的手法被他带到竹刻当中,作品显得层次分明起来。

精雕细琢韵悠长

“刻竹是个硬功夫”,马南舟说,特别是当逆着竹子纹理雕刻时,手指手掌一定要攥得住、捏得牢。同时,它也是个考验耐心、毅力、分寸的软功夫。从挚爱的篆刻艺术,马南舟寻找到很多乐趣,也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刻工精良,选材更是不能马虎。对于马南舟来说,刻竹就要懂竹。“用来雕刻的竹是常见的寺庙竹”,马南舟告诉记者,首先要量体裁“竹”,把竹子对半劈开、去皮、晾晒一个星期……几道工序认真走下来,才能制成竹刻的原材料。

方寸之间,尽显功力。刻竹时要先题字,再刻字,最后是上色。记者看到,竹面上的对联布局得体、古拙飘逸,流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刀起刀落之间苍劲有力,不仅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还能荡涤人的心灵。

刀耕不辍乐趣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潜心篆刻时,马南舟几乎忘记了时光的流逝,“常常刻着刻着天黑了都不知道。”说话间,马南舟点了一支烟吸了一口,惬意地说:“刻竹时很容易达到忘我的境界。每一刀下去都要果断利落,何处深何处浅,去多少留多少,都要心中有数。”

在马南舟看来,整个竹刻创作过程中,最难领会的不是雕刻技法,而是对书法、绘画的理解,“艺术都是相通的,竹刻对综合艺术修养要求很高,作品才会灵动。”

艺无止境。通过研习竹刻,马南舟越来越热爱传统文化,他不仅醉心于竹刻,对印章、诗词、古建筑等传统艺术也充满兴趣。“兴趣爱好是最大动力。刻竹是自己一边刻,一边琢磨的。”马南舟说,竹刻能让人安静思考,在刻刀与竹子的碰撞中,能让浮躁的心得到沉淀。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摄影报道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