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万里路上
2018-08-24 09:24:14

山水环绕,植被繁茂,古朴的建筑风格,这里是万荣县孤山修福第,也是传统文化研学教育基地。

8月18日一大早,记者驱车来到基地,跟随即将出发的学生团队一起体验研学旅行。

学生团队在孤山修福第诵读《弟子规》  郑 菲 摄


“体验农耕文化,学习国学经典,唤醒真善美”

踏过一节节磨盘拼成的地面,一片湖水映入眼帘,湖中央是个日晷,四周是摆放的石头碾子。在湖边,竖立着一些饼状的石头,正面是二十四节气,背面是相关的农谚。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是二十四节气教学区,由日月湖、二十四节气碑廊、戏台三部分组成。其中日月湖是日月合一,即“明”字,让学生形象地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了解日月运行的变化和生命成长的关系,让学生明心性、明明德,感知先贤的智慧。

在了解了二十四节气后,研学团停留在荷花池旁。在这里要进行一场特别的游戏。

学生和家长们被分成4组,每组派出一个人站在前面,为即将“播种”的人擦去脸上的汗水,给“收获”的人贴上笑脸。而这些播种收获的人,必须把瓜果道具放入规定的圈内,如未能放入,要放好后,才能继续向前进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游戏不单是培养了学生敏捷性和协调性,更是让大家通过播种和收获体验春种秋收的辛勤劳作,体会亲情和感恩。

游戏后,大家来到土文化教学区,学生在这里玩泥巴、制陶,与土亲近。最有意思的是在一个大土坑里,学生们光着脚丫,在土坑里踩土、抓土、玩土。学生们快乐地玩耍,也让记者想起小时候玩土的美好记忆。

工作人员说:“土生万物,人类的吃、穿、住、用、行皆来自土地,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又弃之于土地,人们常把大地比作人类的母亲,如果说孩子成人还有离开母亲的时候,而人类却未曾离开过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体验土,与土近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受土地的神奇和伟大,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礼拜孔圣人是国学研学旅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大家换上礼拜服,整齐地站在孔圣人石像前。由工作人员指导,拜孔子、请经典、诵读《弟子规》。在这长达30分钟的诵读时间里,每个人都在认真地朗读。这一刻仿佛回到了那个朝代,孔圣人在台上讲学,大家在下面跟学。

在修福第有个不成文规定,凡是到这里吃饭的人,餐桌上是不允许说话、剩饭,饭后必须自己洗碗、收拾餐具。这不仅是让大家爱惜粮食,更是一种自省和心灵修行。

吃过饭后,永济七社小学五年级学生王首睿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饭桌上的礼仪,尤其是中午吃饭过程中,知道了吃饭时不要说话,要爱惜粮食,饭后要自己收拾。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修福第有男耕女织教学区、生灵交流教学区、习武场教学区、传统作坊教学区等八大教学体验区,以及儒学经典教室、礼仪教室、书画教室等十大特色教室。来这里的学生可以在这些教学区体验耕和读、知和行、学和习,在体验中学习国学经典,感受土地,感知“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了解耕读文化。

陈星宇是河津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中午休息时,他告诉记者:“我特别喜欢今天的活动,有好玩的游戏,可口的饭菜,还能学习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希望以后经常有这样的活动。”

赵俊峰是跟随孩子研学的一位家长,他告诉记者,研学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研学中,孩子可以直观、切身地学习和体会一些道理,比如不剩菜剩饭,要爱惜粮食,理解父母的艰辛,要孝顺父母。这些以前总在孩子面前说却不起作用的话,通过研学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他们深刻感悟到。

的确,研学不仅是了解祖国山川,开阔视野,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方式,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方法。

“研学也是游学,在研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真切地学习文化和技能。耕读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做人、行事、尚礼,以及教人如何敬天、敬地、敬自然、敬老、敬亲、敬师长等等。耕读是修福第的开办宗旨,在修福第体验耕读文化,学习国学经典,唤醒真善美。”基地负责人说。


“体验科技课程,提高科学素养”

如今,除了修福第这类国学研学,科技类研学也是许多学生研学旅行的选择。

伙乐魅客教育就是这样一个科技研学体验基地。由寰硕科技有限公司创立,通过打造创客空间、项目课程、活动新模式,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每年寒、暑假,甚至平时小假期都会有许多学生团体来学习科技课程,体验科技魅力。

记者怀着对科技研学的好奇,来到伙乐魅客教育。

带领我们参观的是3D打印课程教师石佳宁,她是一名90后教师,因为对科技的喜爱,开始了解并学习科技课程,之后便成为一名3D打印课程教师。

第一站我们来到机器人体验馆,石佳宁介绍说,这里主要是学习项目搭建,通常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项目搭建。同时根据学生对科技的了解,分配不同难易程度的项目。学生们自己动手搭建,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也让他们对学过的内容有更深的体会。比如,学生们在课堂上都学过三角形是最牢固的形状,可在搭人字梯项目过程中往往会忘记三角形的牢固性,从而忽略了中间的部件。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动手课程,把知识转化成实践操作,进一步加深了知识的记忆。

第二站,我们来到3D打印教室。刚进到教室,就看到桌子上摆放着绵羊、彩虹、眼镜等作品。石佳宁告诉记者,这都是学生自己打印出来的作品。一般在制作之前,老师会通过讲解3D眼镜的原理、3D电影制作原理等把学生引入3D世界,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师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比如初学入门学生用初级打印工具打印笔来学习打印简单的植物和动物模型。针对有基础的学生,教他们学习3D建模,再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更精细更美观的作品。

石佳宁说:“3D打印就是实现孩子梦想的乐园,在这里他们可以制作自己脑海中想象的东西,通过3D打印让想象的物品变成现实。”

在了解了3D打印后,我们来到航天主题教室。

无人机在近几年应用广泛,在这个教室,学生们可以学习无人机原理、结构等知识。学生在接受航天主题教育后,通过电脑模拟飞行、进行试飞。石佳宁告诉记者,一般在体验了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后,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自己操作飞行。

最后,我们来到电子焊接教室,这里主要针对已有一定物理基础的中学生,通过电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动手焊接,制作一枚电子徽章。

王姓同学是前几日来到这里体验科技的学生,他告诉记者,自己对3D打印和电子焊接最感兴趣。以前只是在电视上见过3D打印,现在真实地接触了这一技术,可以打印出立体的、实在的物品,确实很震撼。电子焊接操作性很强,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把徽章放在助焊台上固定住,再用焊油、焊锡丝、烙铁笔一步步地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徽章,很有意义。

伙乐魅客教育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和操作,提高了创造力、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这里是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是传统教育的补充,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每年都会有很多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进行短期研学,像今年暑假,学院附中、蓝海小学分别有200多名学生来这里。现在一些学校已经开设机器人等课程,都是由我们这里的老师过去讲课。之后,我们还会增加航模课程、VR体验、家庭智能教育等,让学生体验更丰富的科技课程,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初中生在做中学、高中生在思中学,从而提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负责人说。


“研学旅行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耕读文化的体验、国学经典的诵读、科技课程的学习等都是当下研学的主题,研学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是一种社会实践,一种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就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中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可以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然而,在研学旅行盛行的当下,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以及研学途中的安全问题。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王晓燕说:“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缺一不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注重内涵打造,通过研学旅行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但要使研学旅行真正落到实处,顺利平稳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协同努力。”

开展研学旅行,真正让研学旅行落地,要在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安全保障、督查评价、课程规划等方面下足功夫,实现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