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抢先机|关于运城市全面深化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8-08-24 08:04:48

改革抢先机 建设大运城

——关于运城市全面深化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中共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编者按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系统总结全省各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做法与成效,充分展示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省委政研室有关同志深入我市进行了调研,撰写了题为《改革抢先机 建设大运城》的调研报告,刊登在省委政研室《调查与分析》上。市委书记刘志宏阅后作出了批示。为激励全市各级干部进一步树立“改革抢先机”意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突破,为“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现将原文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近年来,运城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省委“改革决不能落后”的要求,按照“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的总体部署,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引领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一批重点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展示了运城作为、体现了运城担当。

一、坚持改革引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运城市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抢抓国发42号文件政策机遇,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进取、主动作为,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聚焦产业转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着眼解决经济发展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总量性问题,把“转型综改、创新驱动”作为重中之重,始终保持转型定力,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形成了全面转型、主动转型、深入转型的良好势头。

一是实施“三个发展计划”,夯实转型发展基础。实施“龙腾虎跃”转型发展计划,以销售收入分别达百亿、十亿为标准,建立企业培育“龙虎榜”,加快推进涉及170个转型项目的千亿行动,通过体制机制、政策扶持、资金奖励、记功表彰、领导包联等十大举措,促进了产品更新换代、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做大做强。2017年2户企业首登“龙榜”,29户企业登上“虎榜”。实施“群星灿烂”育苗计划,完善系统性扶持政策,推动小手工、小作坊、小制造、小加工、小食品等小微企业从家庭院落走进创业基地健康成长,建成22个省级中小企业“双创”基地,孵化中小微企业3491户。实施“凤还巢”计划,开展“万人转移就业、千凤还巢创业、百商返乡兴业、十大劳务品牌”四大工程,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吸引5000余名在外本土人才回归,领办项目320个、合作社447个,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热情得到有效释放。

二是建设“三大基地”,打造转型发展平台。立足运城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紧紧抓住国发42号文件政策机遇,倾力建设三大产业基地。依托国家级新型工业化铝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一中心、五园区、两试点”产业体系建设,打造辐射环渤海、京津冀、中原经济区的国家级铝镁合金产业基地;依托建龙集团,不断完善产品结构,向高端、绿色、环保方向转型,打造中西部地区精品钢生产制造基地;依托大运集团,围绕重卡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横向配套、纵向延伸,打造省内一流的汽车产业基地,通过“三大基地”平台建设,引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三是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打造转型发展载体。全面推进开发区“整合、改制、扩区、调规”,优化开发区布局。运城开发区、盐湖工业园区扩区和闻喜、永济、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获省政府批复同意,省级开发区达到了七个。推进盐湖工业园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此基础上启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工作。稳妥推进“三化三制”改革,省级开发区均实行“区政合一”管理模式,累计削减、合并机构104个,消化冗余人员1176人;开发区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经济增长速度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0%以上,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主引擎。

四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宽转型发展路径。全面挖掘整理运城特有的人类远古文化、农耕源头文化、黄河根祖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河东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六大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全面完成解州关帝庙、永乐宫等13个涉改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古中国·大运城”旅游品牌,文化旅游业逐步成为支柱产业。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培育新三板挂牌企业13家,运城浦发银行100亿元建设发展基金等4支投资基金筹建顺利,保险基金支持全市资金总额达10.46亿元,金融业占GDP比重7.3%,已成为运城市的支柱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运城科技大市场年交易额达到9.3亿元,创建院士工作站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5家。亚宝集团2017年投入研发资金2亿元左右,占销售收入的10%,研发能力在全国4700余家医药企业中排名第11位,得到省委书记骆惠宁充分肯定。

(二)突出改革兴农,开辟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作为农业大市,运城市坚持把农业方面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运城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厚重的农耕文明优势,打造山西果业和农业产业升级版,走出一条以果业转型升级为示范,引导农业提质增效的发展新路。

一是实施质量兴农。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功能农业为引领,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优势农产品出口、农业绿色发展等八大提档升级行动,积极培育现代农业新业态,粮果菜畜和农产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全面发展。出台《运城市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意见》,完善了20个地标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技术等方面36项标准,保障了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有规可循。积极推进新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夏县和永济市“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建成部省级设施蔬菜标准园54个、现代农业示范园48个,2017年新认证“三品”产品72个,新发展“三品”面积36万亩,完成了“夏县西瓜”和“运城苹果”2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二是构建品牌立农。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建设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检验检疫、出口贸易营销“三大体系”为重点的省级优质农产品出口平台,实施建设100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100家果品出口加工企业、年出口果品达到100万吨“三个100计划”,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达到7个。第二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成功举办,由单纯果品展销会办成了国际有影响、国内一流的果业博览会,成为运城乃至山西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出口国家和地区由37个增加到54个,农产品出口企业由21家增加到33家,水果及加工品出口量达到37.2万吨,增长130%;创汇3.9亿美元,增长160%。与新华社签订“新华-中国(运城)苹果价格指数”合作协议,树立行业风向标,把运城打造成中国苹果定价交易中心。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县域品牌+企业商标”模式的品牌体系,形成一批特色品牌。“运城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使全市优质果品在对外推介、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上实现“三统一”,形成了品牌合力。

三是推进科技强农。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中国农大、山西农大、山西农科院、陕西杨凌高新示范区、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支持F型杂交小麦、巨菌草、碳能肥、植保无人机等科技创新项目,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加强科技创新基础示范基地建设,在全市建设了50个科技创新基础示范基地,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是提升服务便农。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率先实现供销社综合改革全覆盖,先后建设惠农服务中心214个,土地托管12.6万余亩;2017年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23个、认定家庭农场127家,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不断提升。全面开展专业性社会化服务,“中农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电信联手,成功推出全国首家专为果农服务的APP果业科技互联网服务平台,注册果农会员近40万户,服务范围已基本覆盖我国北方果区,“中农乐模式”被农业部誉为我国农技服务的典型模式,其创始人杨良杰成为全省首位“全国十佳农民”。

(三)创优发展环境,打造山西对外开放桥头堡

立足山西对外开放桥头堡和南大门的战略定位,眼睛向外、登高望远,走出去学经验,引进来强自身,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构建开放发展大格局。

一是提升开放平台。为开阔眼界、创新理念,市委书记刘志宏带领党政考察团赴长三角地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城市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改革经验进行考察学习,找准标杆、提振信心,深化合作、凝聚力量,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激发了建设“大运城”的动力和活力。    (下转第三版)

改革抢先机 建设大运城

(上接第一版)全面加强以运城机场、运城高铁站、综合物流保税区、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公共平台等为重点的“铁公机、岸港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运城航空口岸实现临时开放、山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运城片区申报工作,开通直飞香港和泰国曼谷、芭提雅的国际航班,运城对外开放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全面提升。全市新增出口备案企业105个、总数达到637个,进出口商品1600余种,进出口总额稳居全省第二。

二是实施人才新政。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引进高端人才暂行办法》等,建立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流动、保障等机制。在西安召开人才政策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百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探索项目聚才、中介猎才、以才引才等多元引才方式,大力引进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高精尖缺”人才,引进院士3名、院士团队60人、2个院士工作站。开展“借脑引智”活动,在全省率先邀请清华、浙江大学的18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以设岗挂职方式开展课题研究,累计解决重点领域问题33个。实施人才“百千万计划”,引进100名高端人才、选拔1000名年轻干部、集中培训1万名农村(社区)“两委”主干,人才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百余家媒体关注和报道他们的做法。

三是完善审批体制。按照“两集中、两到位”要求,以“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为目标,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效”改革,率先在全省完成简政便民专项行动,2014年至今取消、下放、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共计708项,率先建成“13710”电子督办系统并投入运行,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平台互联互通。强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先照后证”、网上登记注册、“三证合一”“五证合一”“两证整合”等改革,大幅提高了市场准入便利化程度,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6万余户,创造就业岗位13万个,市场主体总量和增速领先全省,受到国家工商总局表彰。扎实推进国地税联合办公,建起全省首家全功能全天候一站式联合办税服务厅,纳税申报填写项目由225项减至91项,办理时间缩短至3分钟以内,企业办税负担明显减轻。

(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谱写美丽河东大文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运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最大的战略资源来培育,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绿色运城”建设。

一是生态领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方位研究制定治山、治水总体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中条山、涑水河、黄河及汾河运城段、姚暹渠、盐湖、伍姓湖、圣天湖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全面落实河长制,在省河长办检查验收中被评定为优秀。狠抓“五水共治”,大力实施农业、工业、生活节水工程,常硝渠防洪排水、干河改造、西塬湖水库三大治污工程扎实推进。探索建立水权登记确权交易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绛县槐泉灌区和山西中设华晋铸造有限公司完成全省第一家水权交易,为水权交易制度建设探出了路子。

二是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积极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改革,顺利完成全市42家火电、造纸、焦化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推进中心城区散煤清洁化治理,印发《运城市中心城区城中村居民煤改电煤改气工作实施方案》,坚持精确到户、责任到人,全市33220户完成了改造任务。借助中央环保督察的强劲东风,形成铁腕治污常态化机制,持续深入地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大工业企业环境违法排污、面源污染,违规开采矿产资源等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坚决取缔“散乱污”企业,2017年排查“散乱污”企业535家,按照“两断三清”要求取缔到位395家。

三是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成效明显。突出“四治六化一创”,狠抓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减少污染面积45万余平方米;开展以“衣被叠好、柴草堆好、畜禽管好、卫生搞好”为主要内容的“四好卫生家庭”创建,建立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组织实施“改水、改路、改能、改房、改厕”,完成300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率先在汾河运城段规划建设14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乡村清洁实现“五个全覆盖”,生态环境面貌大大改善。

(五)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努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全力推进脱贫、教育、养老、医疗等领域改革,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民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一是探索脱贫攻坚工作新机制。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精准理念为基本方略,以解决深度贫困为突破口,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出台了《运城市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制定了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办法,得到省政府肯定并将具体措施印发全省。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六项措施》,建立红黑名单通报制度和新闻媒体“宣传曝光”机制,着力解决“住下来”“住下来必须办实事”“赢得群众拥护”三大问题,新华社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破解“以药养医”改革难题,全市排名靠前的100种(类)药品和10种耗材价格统一下浮5%,全市12家城市公立医院药品和耗材实行零差率销售政策,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施行“两票制”。稳步推进县乡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各县(市、区)医疗集团领导班子配备到位,实现了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家庭签约医生签约人群达29.8万余人,签约率达56.5%,受到中央改革办高度肯定。盐湖区作为全省首批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试点单位,先后两次在全省医改会上做经验交流,并在国新办深化医改和改善医疗服务新闻发布会交流发言。

三是持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深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把好学校办在人民群众家门口。投资5.7亿元新建7所中小学幼儿园,中心城区10大教育集团顺利运行,教育公平进一步彰显。教育部在芮城县开展“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试点,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树立了我省学前教育的标杆。办好职业教育,形成与运城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机制,中职学校共开设16大类63个专业,每年培养3万余名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数量和在校人数均居全省第一。

(六)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动党建工作站前列

运城市按照“党的建设要走在运城各项工作前面,运城党的建设要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形成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一是扎实推进监察体制改革,持续释放治理效能。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县乡监察机构全覆盖,组建26个市级、169个县级派驻纪检监察组,设置了乡镇监察员和村级监察联络员,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监察网络。严格落实省委“1+4”十项制度体系,研究建立“四个一”工作制度,出台了《关于邀请检察机关提前熟悉案情的工作办法》,建立起衔接有序、监督有力、制衡有效的工作机制,推进“纪法”“法法”衔接高效顺畅。2017年以来,全市共处置问题线索10555件,立案4827件,处分4138人,留置21人,初步实现了“1+1>2”的改革效果,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市监委查处了全省各级监委成立后采取留置措施并移送司法的头两起案件,为全省提供了“样品”。运城作为全省唯一的地级市代表,在中央纪委召开的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山西日报》等主流媒体予以重点推介。

二是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环境。认真落实“四个坚决不用”要求,运用长期看干部、在关键时刻看干部、从日常生活中看干部、从群众口碑中看干部、用发展变化的辩证观点看干部的“五看”工作机制选拔识别干部,旗帜鲜明树立干部选用的政治导向、实干导向、事业导向、基层导向、潜力导向“五个导向”。实践运用新举措新办法,提任了一批副调研员、42岁以下年轻干部、县级公安机关政委和交警队长,实现了干部选任的风清气正,社会反响良好,从根本上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大力加强“三基建设”,提升基层党的组织力。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党的建设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提出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三个明确导向”,组织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每年部署开展十个专项行动,使“三基建设”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新建、改扩建乡镇“五小”设施62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22个,村集体经济全部“破零”,非公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和10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开展“普通党员进党校”活动,培训普通党员6万余名,党的基层组织力全面增强。永济市创新工作机制,组织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党委工作部门负责人及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全部入村兼任“第一书记”,有力强化了农村“三基”建设。

二、强化责任担当,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推进改革落地生根

运城市委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要求,围绕省委提出的“努力使更多改革事项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的目标,把抓改革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改革落实力度、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以过硬作风和科学方法谋划推进改革。

(一)提高政治站位,争做改革创新先锋。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握改革的“窗口期”和机遇期,主动用改革的思维打开发展局面,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用改革的效率争取发展主动。2017年5月市委主要领导调整后,新一届运城市委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鲜明提出了“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总要求,抢占改革先机,赢得发展主动,运用改革思维,深刻研判运城市情,科学谋划了“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的发展战略。把“放管服”改革作为破题之举,持续营造“六最”营商环境,集中精力建设一批“两化”融合发展示范性企业、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运城高质量发展蓄势而发。赴长三角学习考察后,市委组织在全市开展以“思想再解放大讨论、改革再出发大实践、开放再扩大大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大讨论大实践大学习”活动,进一步形成了共识,凝聚了抓改革的浓厚氛围。

(二)强化责任担当,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亲自”的要求,运城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始终把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狠抓改革攻坚。主要领导勇挑改革重担,当好“施工队长”,市委书记刘志宏2017年亲自抓8项重点改革,先后主持召开7次深改领导小组会议、12次市委常委会议研究改革事项,紧密锣鼓地推出34个改革方案,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市委副书记、市长朱鹏对亲自抓的15项改革,从方案制定到推进实施,都认真把关、详细查问。市级领导干部自觉执行领导分工负责制,勇扛分管领域改革第一责任。13个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也都认领了亲自抓的改革任务,县(市、区)委书记平均6.5项,县(市、区)长平均9项,确保了改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改革推进机制。把改革督察作为推动改革落地的重要抓手,按照“三个三”抓改革的方法,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事项,对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进行督察,对存在问题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督办催办,并建立整改台账,限期销号。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创新性地建立和实施了末位分析解剖制、重点工作承诺制、重大事项报告制等三项制度和县处级“一把手”履职情况多角度考核评比“3+1”考核评比办法,强化了工作落实。全市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承诺事项1600余项。加强队伍建设,在政研室、改革办、综改办“三合一”整合到位的基础上,建立“全员抓改革、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市13个县(市、区)均配备了专职副主任和2—3名工作人员,补齐了市县两级改革责任链条。对改革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在《运城日报》、运城电视台和市委机关刊物《运城论坛》上设立了“改革抢先机”专栏,创办了《运城改革》,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得到宣传推广,全市深化改革、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实现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运城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市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重大改革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创新的办法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用自身的实践探索着发展新路。

一是坚持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相结合。改革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山西经济由“疲”转“兴”,根本原因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打开发展局面,破解发展难题,在不断创新中赢得了主动。运城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坚持“改革决不能落后”的理念,坚定转型综改、聚力创新,大力实施“三个发展计划”,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出大运集团、建龙集团等一批年销售收入百亿级企业。特别是建龙集团通过对海鑫的改革重整,实现了由普通钢铁产品向高端、终端产品的迈进,成了山西钢铁业的“新名片”。透过运城实践,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将改革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指导实践、破解难题,产生的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使深化改革真正成为转型发展的动力源,从而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结合互动、辩证统一,是改革改得准、走得好的必要条件。运城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决策部署,结合实际部署实施地方改革。按照改革任务要求,积极争取和承担试点任务,鼓励试点单位大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和创造新鲜成果,监察体制改革、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多项改革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形成了十分可贵的运城经验。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运城市把政策的普遍性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契合,确保重大改革在本地落地生根,更重要的是在坚决落实顶层设计的同时,注重释放基层活力、鼓励支持基层创新,推动实现“上”与“下”的良性互动,促使改革持续走向深入。

三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这是对改革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改革方法的科学认识。运城市坚持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改革的整体推进,取得了“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效应。在实践中,紧紧抓住国企国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医药卫生体制、“放管服效”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具有牵引和突破作用的十大改革事项重点发力,有力牵引推动了“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改革,形成了统筹推进之势,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实践证明,没有整体推进,很多单项改革很难完成,没有重点突破,改革便会久推不转。因此,推进改革既要下好先手棋,又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使各项改革举措发挥效用、产生裂变效果。

四是坚持改进作风与狠抓落实相结合。改进作风是狠抓落实的前提和要求,狠抓落实是改进作风的结果和体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运城市把抓改革举措落地作为政治责任落实,保持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清醒认识。“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摆正了深化改革的位置,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强化了责任担当,坚持运用“三个三”抓改革工作方法切中了改革“脉门”,配套以严把方案质量、加大督察考核力度、健全台账管理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狠抓改革落实的良好局面。抓改革工作落实,不仅促进了工作作风转变,更重要的是凝聚起了团结一心的合力、敢想敢创的意识,激发了全市上下致力改革的激情与动力,这是确保改革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四、高站位谋划发展,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全力推进改革再出发

运城市全面深化改革亮点纷呈,成绩斐然,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一些重点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同时,也要清醒看到,运城改革发展仍然不平衡,改革红利有待充分释放;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支撑还不够强,改革成效与省委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个别领导干部还存在观念保守、担当不足、本领恐慌、作风不实等问题。要进一步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接力探索、接续奋斗,着力补齐重大制度短板,抓好改革任务落实,巩固拓展改革成果,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将改革推深做实、推向前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进一步强化目标引领,以更高标准谋划和推进转型发展。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提出建设“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这是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要把贯彻省委意图与运城实际结合起来,以更高的站位、更高的起点研究谋划“大运城”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明确改革路径,强化建设“大运城”目标引领,坚持以改革促转型、以开放带转型。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让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运城亮点;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建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机制,把先进制造业打造成运城特色;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打好“自然禀赋、历史文化、现代农业、产业特色、人口大市、教育强市、特色医疗”七张牌,持续提升运城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软实力,加快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二是进一步树牢“抢先机”意识,增强推进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创新性。改革抢先机是运城推动重大改革不断深化的基本要求。只有抢先机才有最大的改革红利,只有抢先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主动。要进一步把握改革开放大势,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找到推动各项改革的结合点和突破口,真正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要进一步挖掘国发42号文政策红利,紧紧抓住京津冀一体化以及中原经济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示范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机遇,深入实施“一区五带”发展布局,积极推进临猗、夏县撤县设区,优化行政区域结构,加快“盐临夏”一体化进程,推动形成“一主三副七个大县城71个建制镇”的城镇群,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城镇功能优势互补、市县区联动发展的大运城发展格局,使运城真正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具有很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现代化城市。

三是进一步用好改革方法、提升改革能力,更加精准有效地推动改革落地生根。抓改革要掌握科学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立足真抓真改、务求实效。要始终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抓改革落实的指示要求,吃透用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把转作风贯穿改革始终,以作风建设的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动全面工作。“三个三”抓改革的基本方法是山西改革重要的方法论,也是被我省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始终坚持这一方法,把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与运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城改革实践与全国改革布局有机贯通起来,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的承受度和人民的满意度有机统一起来,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要加强对改革操作层面问题的研究,把改革任务落细、落小,彻底打通“最后一公里”通道,决不能让改革举措堵在末梢、改革红利截在末梢;要从地方特点出发,打造改革亮点,形成鲜明的改革品牌,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要多推出一些务实管用的“微创新”,让人民群众更多地感受到改革的新气象、新变化、新风貌。

四是进一步聚焦发展难点和民生热点,让改革更接地气、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站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必须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切实做到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要进一步聚焦制约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国企国资、开发区、民营经济、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重大体制改革再深入,同时抓好财税、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支持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查找体制机制弊端,找准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医疗、教育、社保、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

(执笔人:李文恩 郭妙卿 许鹏丽)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