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高铁出行新变化 抢抓转型升级新机遇
中国旅游报 2018-08-24 07:30:16

高铁出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乘高铁去旅行已成为国内游主要选择,成为重构旅游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民航资源网日前发布的《2018航空市场趋势报告》显示,高铁的竞争使得我国国内航线收益下降,尽管航空公司在高铁开通之前已经调低了运力,但收益水平依然大幅下跌。这一结果反映了民航与高铁之间的竞争关系,尤其在国内短线运输中,高铁与民航相比,优势更加突出。高铁出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乘高铁去旅行已成为国内游主要选择,成为重构旅游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自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行以来,高铁已迈入第10个年头。截至2017年年底,“四纵四横”高铁网络中的“四横”完美收官,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5万公里,基本覆盖全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东部沿海地区。不仅如此,云南、贵州、甘肃、海南全岛等偏远省份也实现了高铁的贯通。各地充分利用高速铁路的“时空压缩”效应,进一步促进区域间旅游产业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交流合作,打造可持续的区域旅游协作体系,不断实现地区间旅游产业人才、技术与管理水平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共享,促进了旅游产业整体效率提升。高铁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提高了旅游目的地可达性,重塑旅游产业价值链条。高速铁路改善了旅游交通区位条件,借助“时空压缩”效应,助力游客扩大出行范围,改善出行方式,引发旅游市场边界延伸,拉动直接投资、扩大产业规模,大幅降低旅游要素流动成本,实现集聚效应并形成规模经济。高铁时代,目的地、景区、旅行社、互联网以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使旅游资源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供给层面的空间整合加快,推动高铁沿线中小旅游城市接待能力及服务结构优化、转型,通过打造更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内涵升级,大幅提升了景区及其配套产品品质。

二是推动区域对外开放,优化地区分工及资源整合。高铁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各地区间人才与信息交流更为频繁,沿线区域旅游客源结构得以优化和完善,为地区旅游产业改进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大幅度提升了旅游者及旅游产业生产要素到达旅游目的地的速度与效率,使各旅游目的地间联系更加紧密,带动了区域间文化融合,有利于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增强区域旅游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跨区域旅游复合经济体的形成。

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深入推进和各地对高铁旅游重要性的认识,地方政府对“旅游+高铁”融合发展的探索愈发深入,动作日益频繁,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例如,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中提出,铁路旅游方面要突出品牌效应,通过开发连接省内重点旅游城市、主要景区的旅游专列产品,开行主要客源地直达甘肃的长线动车、旅游专列,集中打造“乘高铁·游丝路”铁路旅游品牌;江西省2018年旅游市场工作“三大任务”之一就是立足国内市场,全面提升江西旅游品牌形象,继续以高铁、航空旅游“引客入赣”营销计划为重点,创新开拓国内旅游市场;2018年3月,广东省湛江市召开高铁旅游工作座谈会,邀请专家、业者把脉高铁旅游时代的景区打造、营销方案、信息对接等……

10年发展,高铁旅游已跨过起步期,步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未来,伴随着里程的继续延长、覆盖范围持续扩大,高铁对于广大游客提高短途出行可选择性以及旅游整体福利的提升将大有裨益。高铁旅游已不再局限于个别城市或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将被覆盖。如何适应高铁出行带来的旅游发展格局新变化、旅游目的地怎样抓住高铁旅游时代机遇,吸引更多客源等,成为高铁10年发展对于旅游业发展提出的一个全新命题。

笔者认为,做好这一命题需要系统性方案设计。高铁时代,人们的短途旅游日益增多,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更加苛刻,尤其是高铁创造的当天往返条件,使得人们“双休日进行中远程旅游、小长假进行远程旅游”意愿加强,东部地区的客源更多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的旅游目的地。一些靠近目标人群、但性价比不高或者旅游整体接待环境不佳的地区,要么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压力,要么沦为“观光游”中的一站,人们来去匆匆,很难在旅游各环节中获得整体效益。

可以说,高铁的高速发展对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东部地区景区数量密集、质量一般的地方应加快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由原来的“以量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而高铁开通线路尚且不足但旅游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则应积极针对高铁开通带来的新变化,合理规划旅游产业发展,通过旅游供给侧调整和升级迎接新机遇。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