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棒棒》用最粗糙记录最真实
北京晚报 2018-08-23 10:34:56

电影《最后的棒棒》上周五上映,首日排片还不足0.2%,这倒并不奇怪。在强片林立的暑期档,这样一部小成本的纪录片原本就不是市场关注的对象。但《最后的棒棒》亦有它独特之处,该片的剧集版网络评分高达9.7分,不少观众甚至成了它的粉丝、“自来水”,对电影版的上映期待已久。

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能让苛刻的网友打出9.7分?在看电影之前,影片的幕后故事倒是引发了我的好奇。该片的导演何苦曾是一名正团级军官,在转业后没有选择铁饭碗,而是怀揣着1300元“启动资金”,在重庆朝天门一带当起了棒棒。而他当棒棒的目的,就是为了拍摄、记录下“最后的棒棒”这样一群以苦力为生的底层劳动者的生活。

乍听起来,何苦的这一做法未免有“作秀”的嫌疑,且不说放着好好的军官不做干起了棒棒,既然是拍纪录片,为何要把镜头对准自己呢?不过,这样的质疑在看完影片后我已经释然。想要记录棒棒的生活,第一个难点就是真正融入他们,如何得到他们的信任,如何让他们不怵镜头,这都是记录者需要面对的难题。导演何苦在朝天门转悠了好几天都没找到愿意接受跟踪拍摄的棒棒,最后还是以向老黄拜师学艺这个理由,才成功进入他们的生活圈子。

影片的开头就是何苦跟着老黄住进了自力巷53号。这是一片濒临倒塌的棚户区,何苦租的300元月租的房间是其中最豪华的,而其他棒棒们住的房间最便宜不过60元,摇摇欲坠的楼梯、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过道、唯一的电器就大家公用的电饭锅……而何苦在这儿一扎根就是一年,如果不是他在部队早就习惯了吃苦耐劳,我几乎想象不出,中国还有哪位导演能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生活下来,不仅和棒棒们同吃同住,还要每天扛数百斤的货物。这样的“秀”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出来。

也正是因为如此,棒棒们才能完全认同这位外来者,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有人说,纪录片最重要的是客观,而在《最后的棒棒》中,何苦既是记录者也是被记录者,甚至,他的加入已经影响到了棒棒们的生活轨迹。那么,这样深度介入的方式还算是纪录片么?其实,从学术角度来说,原本就有参与型纪录片一说。即便抛开纪录片流派的纷争,仅仅凭借片中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和细节,已经足以证明这不是一部能够表演得出来的电影。

影片记录了太多棒棒的辛苦与辛酸,他们因为危房拆迁而露宿街头、因为怕花钱不敢去医院看病、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却一再被骗子骗光……但导演没有带着同情的眼光居高临下地拍摄,相反的,影片中时常流淌着一种欢快的气氛。他们虽然穷苦,但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没有放弃过希望,也都坚守着自己质朴的底线。在谈起国人性格时,我们常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这并不是一句抽象的形容,在《最后的棒棒》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子。

让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老杭把自己的一张百元假钞“兑换”给女雇主,却被当场拆穿,而女雇主最后还是好心地换给他一张真钞,这时镜头对准老杭,他满眼的泪水里写着“无地自容”四个字。我实在不忍心责怪这个生活窘迫的老人,收到一张假钞对他来说可能就意味着失去一个月的房租,而花出这张假钞,却费尽了他最后一点尊严。

从制作的角度来看,《最后的棒棒》可能是今年影院里最粗糙的一部电影,导演高中都没毕业,更没有专业的纪录片制作知识和经验,摄影师是导演花月薪2000从婚纱影楼雇来的,全片是导演自己撰稿、配音、写主题曲甚至用不太好听的歌喉自己演唱,剪辑也显得混乱且业余。但真实的力量,足以让观众忽视所有的粗糙。尤其是当荧幕上充斥着每一帧都精致如画的视觉系纪录片时,我们更想看看,真实的生活究竟有多糙?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