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付平:一个乡土作家的情怀资贵存
掌上曲靖 2018-08-23 10:36:50

他说:“一个有血性并有良知的作家总会对自己脚下的土地充满情感,并天长地久地惦记和关怀。”他爱马龙,写马龙,先后出版了戏剧集《草褂情——小戏小品曲艺作品选》、散文集《故乡的爱恋》、小说集《彝褂情深》。他的文学戏剧作品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级的表彰奖励。他就是马龙区文化馆馆长、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白付平。

下乡调研。

1999年,白付平担任马龙县文化馆馆长,近二十年的馆长生涯,既是“馆头”,又是工作“排头兵”。他几十年如一日在群众文化的百花园里辛勤耕耘,磨砺了他“懂专业、会写作”的艺术才华 。如今的他既能写小说、散文,又能创作大戏小戏,有着“双刃剑”的他,每年都有一些小说、散文或戏剧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性格开朗的他笑着说:“写故乡,得有另类的眼光,懂得知根知底,情到深处,才会写出有品位的东西。”诚然,白付平生于斯长于斯,对故乡马龙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山川河流、一草一木可以说寄予无限的深情。他笔下的东西都绕不开故乡的情愫,并且抒写是那样清丽而自然,纯美而温馨,散发一股淡化不了的浓厚乡土气息。他写了《马龙,天然的摄影棚》《千年马龙:镌刻在彩云南上的金色诗行》《放眼马龙》《森林马龙的绿色变奏曲》《咨卡彝族泡缸酒》《轿子山苗寨,一个岩洞栖居的传奇》《赵家庄,高原苗寨的如歌行板》《一只青苞谷》《一棵树的眼睛》《年声是一颗糖》等等,在这些刊发在《散文选刊》《云南日报》《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的散文作品中,他总是用一双善良而饱含深情的眼睛去看马龙,去叙说马龙的至情至性。

就像他说的,“每当写东西的时候,都会控制不住想流泪,因为太爱马龙了。”是的,“马以龙名,人多俊秀”的马龙,淳朴的民风,秀丽的山川,会令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他的小说《血脉》《大种鹿》《同学如梦》《飘逝的黑马》《大哥》等,先后发表在《边疆文学》《滇池》上,作品荣获《小说选刊》全国中篇小说笔会二等奖,这些作品读来触动心扉,摄人心魄,都蕴含着丝丝缕缕的乡愁、亲情和友情。

戏剧如歌。白付平多年潜心戏剧创作,骨子里扯不断对故乡的爱恋。他创作的小品小戏都以家乡的人和事为素材,比如小品《种鹿》《爱心保险》《卖房》《有妈才有家》和花灯小戏《玫瑰缘》,以及刊发在国家级《剧本》月刊的《羊汤锅》等,得到省市文艺专家充分肯定,认为这些作品有草根味,很接地气,并且很有艺术感染力。

故乡是一杯浓烈香甜的老酒,故乡是一首演绎不完的歌。面对故乡白付平随时有着浪花拍打心岸般的创作欲望,在上级文化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他把目光放在打造马龙民族文化品牌上。经过他的努力付出,马龙“三大品牌文化活动”已渐渐浮出水面,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一,他以云南省“非遗”保护项目——咨卡彝族村火草褂手工纺织技艺题材创作的小彝剧《草褂情》,荣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金奖,此剧随后刊载在《中国剧本》;摄影撰写图文《咨卡火草褂》刊发《光明日报》。其二,月望乡轿子山村村民韩尚云被大家称为“芦笙王”,他写的调研文章《韩尚云:苗家山寨“芦笙王”》刊发在《中国文化报》等刊物上,并指导韩尚云申报批准为省级民间音乐艺人。2015年他组织参与编导,由韩尚云带领徒弟表演的芦笙器乐演奏《笙声不息》,荣获云南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让“七彩芦笙”在云岭高原美丽绽放。其三,马龙是“彝文书祖”阿轲的故乡,他收集整理,并以唐朝阿轲编纂1840个蝌蚪文字为题材创作传奇花灯剧《蝌蚪情缘》,于2015年由曲靖市非遗展演中心编排在曲靖珠江源大剧院上演后,2016年参加云南省第十三届新剧目展演荣获综合类银奖、编剧三等奖,该剧于2017年又荣获第八届云南省文化精品工程奖。文艺评论《千年彝文恋歌》刊发在《云南日报》。

一个乡土作家,他的心属于故乡,魂属于故乡,他的艺术生命也难以逃出故乡的藩篱。虽然现在白付平已是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但就像他说的,“创作无止境,对故乡的写作永远在路上。”

杨朝兴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