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四十年“赶花粉”赶出一个12亿元产业
云邵阳客户端 2018-08-19 16:38:10

云邵阳客户端8月19日讯(记者 袁光宇  通讯员 向云峰 肖团结)8月19日上午,阳光灿烂,眉头紧锁了一天一夜的绥宁县杂交水稻制种大户汤明义仿佛一名得胜的将军,站在他的连片制种基地里高呼:“赶花粉啰,赶花粉啰!”

所谓“赶花粉”,就是给杂交水稻制种的种稻实施人工授粉。今年53岁的汤明义是唐家坊镇唐家坊村7组村民,也是绥宁县迄今为止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大户。汤明义作为杂交水稻制种大户已有8年历史。2017年,他的750亩杂交水稻曾创造出了最高亩产283公斤、平均亩产209.5公斤的佳绩。

8月18日,雨后的绥宁大地美丽如画,但汤明义却无心欣赏美景,心里急得像烧了一把火。

“气温要到30摄氏度左右,种子的父本和母本才会开口。现在快11点了,气温才26摄氏度,怎么得了?”当天,汤名义驾驶着他的皮卡车跑遍了位于唐家坊和黄土矿两个乡镇的所有制种基地,发现受气温偏低影响,种稻的穗子迟迟不能“开口”。好不容易熬到中午,种稻穗子“开了口”,天空却又下起了细雨。最后,当天他的770亩种子无花可赶。

8月19日,一夜无眠的汤明义迎来了天气大逆转——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汤明义聘请的130多名“赶花粉”工人纷纷提前上岗。

“昨天没赶成花粉,可汤老板照样给我们开了工资。今天天气这么好,我们要抓紧时间,多帮汤老板赶几索子!”在王家田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赶花粉”工人欧阳毛秀说。据她介绍,天气越是炎热,种稻的花粉越多,“赶花粉”的效果就越好。

“今天,完全可以把昨天的损失挽救回来!”汤明义兴高采烈地说。

在绥宁,一首“两根棍子,套根索子;迈开步子,赶出银子”的“赶花粉”歌谣,已经流传了整整40年。在天时和人力的共同作用下,从1978年在武阳镇尝试杂交水稻制种开始,漫漫40年,绥宁县的杂交水稻制种已发展成面积近10万亩、年产值12亿多元的支柱产业,被袁隆平院士誉为“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并被评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经过一天一夜的忧心忡忡,汤明义在19日展露笑颜

汤明义在查看“花情”

正在小憩的“赶花粉”工人

一望无际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