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346.蒋嘉玲 | 郴州市第九中学教师
2025-06-26 17:20:06


蒋嘉玲

郴州市第九中学教师



作者简介

蒋嘉玲,女,1995年10月出生,现任教于郴州市第九中学。

创作背景:本文创作源于作者目睹苏仙岭下,当代学童在古诗词诵读中与现实场景碰撞的有感而发。苏仙岭集自然景观与人文积淀于一体,其三绝碑(秦观词、苏轼跋、米芾书)的文学艺术价值,橘井泉香的医道传说,作为张学良幽禁地的近代史痕迹,构成了多元文化叠印的空间场域。然后以文化为骨,历史为翼,构建了这篇蕴含郴江流水般流动诗意的文学作品。


代表作品

郴江绕山吟——与苏仙岭对话

参赛作者:蒋嘉玲(郴州市第九中学学校)


循着石阶,松风拂面,白鹿洞外那方隐在山林间的“三绝碑”赫然在目。秦观的《踏莎行》、苏轼的题跋、米芾的行书,如星月互映,苍劲而清婉。碑前静立,忽觉千年纸墨蓦然生香:“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一句怅然,恰似溯流而来的江风,把山与水、古人与今人,在这一隅石壁上缝合成呼吸同频的诗意。

转身下岭,是学生传出的琅琅诵声——“苏仙岭下读好书”阅读节又起新帷。孩子们捧书伫立,眉眼亮若晨星;老师轻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诗词雅韵润童心”。苏耽跨鹤的传说固然神奇,而这群孩子飞扬的想象与文字,更是现实里最鲜活的“仙气”。阅读的种子在此处扎根,日后也许会长成另一代笔下的苏仙传奇。

苏仙岭并不高峻,却似有无尽跌宕。传说里白鹤衔橘,橘井泉香;道与佛在峰顶交汇,晨钟暮鼓相偎。山体如一只舒卷的手,轻轻托住郴州的绿肺。远远望去,云海如絮,松涛如浪,城廓与山影交叠成水墨;近听,则有松针滴露,石上泉鸣,恰似古琴慢奏。一山之间,气象万千。

若无历代文人悲喜,苏仙岭不过是一幅风景。韩愈贬谪途中的孤耸俯仰,柳宗元笔下的“幽栖”闲情,乃至张学良将军幽居把盏时的郁怀低诉……山坡处处留墨碑,碑上处处藏心事。风声掠过石刻,仿佛有人轻声续写未竟的篇章;拾级而上,每一块磨亮的台阶,都被咏唱与叹息温热过。

半山翠林,柴火正旺。野笋、花鲢、豆豉——山野佳肴在木桌上氤氲热气。窗外,夕阳慢慢将郴江涂成一卷胭脂,薄雾浮动,如轻纱遮面。友人举杯,道一句“雾失楼台,月迷苏仙”,杯中翻涌的月色便与秦观之境辉映。

夜幕掩映,路灯沿石阶蜿蜒,仿佛倒悬的星河。灯火映着石阶,攀行的人流缓缓起伏:老人步履宁静,青年疾而不乱,孩童蹦跳如泉水叮咚。足音与笑语交织,汇成一条温暖的脉搏,沿山体蜿蜒跳动。古老的苏仙岭因此愈发年轻,健康与诗意在石阶上握手言欢,新时代的“全民健身”写进了古老山体的新章节。

2008年的冰灾折断了无数古木,却未折断山的脊梁。十多年后,再循旧径,断干已成参天大树,银灰疤痕间吐出嫩绿。大自然以顽强告诉人们:伤痕也是年轮,是重生的年代。正如郴州这座城,历尽矿山喧嚣与商埠更迭,终让绿意与书声掩映尘埃。

立在峰巅俯瞰,夜气澄明。郴江环城,如一弯月白丝带,从山脚悄然流向北方。想起秦观的怅惘,三绝碑前陶铸的题句随之回响:“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江水浩荡,愿随其清流,把苏仙岭的松涛、钟韵、童声书韵及篝火人情尽数托付,让它们远赴南北,润泽每一座期待清凉的心湖。愿每一位曾登临此地的旅者,一旦浮华尘扰,只需忆起云松叠翠的苏仙岭,便得山水清气,濯洗尘心。



作品点评

文章以诗性笔触勾勒苏仙岭,三绝碑的千年墨香、孩童诵书的鲜活生气与冰灾古木的重生之姿交织,将自然山水、人文典故与时代脉动熔于一炉。比喻精当如“山体如舒卷的手”,引诗词入景浑然天成,在古今对话中尽显郴州山水的清韵与韧性。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陈   琪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