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湖南省作协会员
作者简介
朱小平,女,1975年10月出生,益阳人,抱朴斋书法工作室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郴州市作协会员,北湖区作协副主席,曾在《散文百家》《绿洲》《散文选刊》《小说林》《参花》等文学刊物发表作品。
代表作品
两江口岸寻骆仙
参赛作者: 朱小平( 湖南省作协会员)
远嫁来郴城多年,听闻过好几处同称为“两江口”的地名,飞天山、五盖山、苏仙区、北湖区皆有。但要说有"骆仙人”傍于山水间的“两江口”,怕莫只属城西同心桥村的两江口。
此两江口,位于北湖区境内的同心河与寒溪河中游,挨着南岭植物园和骆仙岭公园这两座“近水楼台”,将山的坚韧水的柔润融合一体,化为景观,引人前往。
维夏麦月,携霏霏细雨初来此两江口,站山路高处放眼望去,不见我心里盛放的绚烂夏花,也不见我想要的金黄麦浪。眼下尽是葱茏杂草加苍翠树木,绿在一起迭嶂,掩盖了山脚的河流、屋舍、田土,菜地。雨雾迷茫了更高远处的天空,并非婆婆嘴里常说的"口岸” (方言风光美景之意)。不觉生出一缕"桃源望断无寻处”的失落。
领路的村书记妻子青青杨柳,是个心思敏锐又细腻的摄影美人。她说,沿着岔道口这条石阶径向上走至顶峰,会遇到“骆仙”。我顿时兴致盎然,脑海里翻腾出百度而来的东汉人成武丁,天资聪颖,少有所学,能听懂鸟语。十三岁就在临武县衙做小吏,后到郡府作主簿,因吃了神仙给的药丸,骑着一匹白色骡子在此升天,成为郴州九仙之一的“成仙”,又名"骡仙”。后不知为何写作“骆仙”?
自小走惯了湖乡平坦路的我,爬山总会气喘吁吁,几歇几捱。一行人陪我停在半山腰"问骡踪”驿站稍息,雨也停下了。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草木被新雨洗涤后的清香,他们热情教我这个“外来老妹”指认各种植被,原是各种草药,我不识也不需,“噼啪”折断石阶边一根将成小竹的毛笋尖,即刻把握在手的收获感,令我再次一鼓作气向上攀登。
至顶峰“武丁仙境”,实则是深沟坚垒的旧时战壕包绕着一方坪地。坪不阔却也不空,安置着一些现代健身器材、新筑的三角木亭台、仿古的石碑上铸着一匹白骡子。碑文简体字清晰:“仙去了了几百春,故居依旧在湖滨。枝头禽语人难懂,马上骡迹事已陈。”我分明记得《万历郴州志》卷上写的是“仙去寥寥”,"寥寥”和“了了”之意天差地别。怕人笑话我学了几天书法就爱“咬文嚼字”,也就装糊涂不了了之。
此时,青青杨柳走过来,与我分享她刚在树空里拍到的一张俯瞰村舍全景美图。我本想说"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我深知:在俯、仰、斜、平的视察方式中,唯平视不动脑费力,是最自然舒适的姿势。便由衷说了句:“这里的空气真清新舒爽。”
“是啊,我们村里人都有环保意识,隔不久会组织百余志愿者去周边河道清理垃圾。”同行的村干部应景而出:“我们村还是省里的先进文明村呢。”难怪在下山路上,找不到半个废塑料袋,我反撑着雨伞,兜起他们采给我的笋子和可食的树蘑菇。
一路说说笑笑,不经意间穿过了岭下一条长长的“樱花大道”。他们说春天花开时,可与武大校园媲美。我心里说,一切不结果实的花,都是"谎花"。他们又说起秋天,有很多人背着大纤维袋,来这里捡酸枣回去做酸枣糕,一时令人口舌生津。
归途岭下转折处,大片挺拔参差的酸枣树,围着一塘澈澈池水,岸有一间木棚小屋,繁森菜园嵌屋后坡地。偶闻几声嘹亮蛙鸣,不是青蛙,应是牛蛙。青青杨柳告诉我,这里住着他们村的一个"牛人”。她随即对着木棚屋呼喊:“老兄,我们来摘点茄子辣椒吃!”老人应声从棚内笑眯眯地走出来:"好嘞好嘞!”怎么也想象不到,这个老人曾患糖尿病多年,双脚溃烂,无法行走。几年前医院诊断:不久会转向太平间。他跟家人商量,自己要死在“骆仙”旁边。村民帮他在此池岸搭了这个简易木棚,他天天看山看水听鸟语嗅花香,不多时竟恢复行走。他决定独自定居在这里,种菜养鱼,砍柴挑水,生火做饭,日复一日倍儿精神,不问今夕是何年。医生都搞不懂,是山林的自然生态疗愈了他,还是真有“骆仙”保佑赋予他重生?
午餐时分,一场突来的大雨热烈留客。在"骆家大院”品尝村民自带的土酒土鸭蛋土豆,席间大家侃侃而谈,说村里正在备建的供游客歇息祈福的庙,是改回原名"骡仙"还是延现名"骆仙”呢?骡子是驴和马杂交的后代,自身并没有繁殖能力,多少有些不体面,然而它吃苦耐劳的品行又值得传承;叫"骆仙”吧,骆驼高大威猛,但郴地并无沙漠戈壁,似乎有违原理……思绪纠结处,婆婆来电喊我回家吃饭,我说已在两江口的“骆仙大院”蹭饭。
“看口岸寻乐子是好事。”婆婆一直未改乡音。郴州话"乐”与“骆”同音,“骆仙”不改就不改吧,生活本质不也就图个快乐。
作品点评
文章以 “寻骆仙” 为线索,将两江口的山水风光、人文典故与现实生活巧妙融合。笔触细腻灵动,既有对自然景致的诗意描摹,如雨中绿景、樱花大道,又有对民俗传说的考据思索,像 “骡仙” 到 “骆仙” 的演变。穿插村民环保行动、老人康复等故事,让 “骆仙” 从传说走向生活,展现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韵味,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乡土的温情与哲思。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李金香
二审:张振萍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