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珮霖
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兰珮霖,女,2012年10月出生,现就读于北湖实验学校七年级。
创作背景:从小作者就生长在郴州。她热爱这个北纬25度的城市,这个城市有着特别的魅力。喜欢观察这座城市,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周遭的人们,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
代表作品
苏仙岭上望乡关
参赛作者:兰珮霖(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
指导老师:罗 雁(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
当我站在那高高的苏仙岭山顶,凭栏远眺,脚下的郴江就如同一条银链,将城市的晨雾隔成了两半。这边的山村清新脱俗,对岸的城镇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我常驻足于山顶南禅寺之外,观赏两处山水相依的景致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渲染出各自的韵味。
郴州,这座古城,承载着多少沧桑。以前的你隐于湘南古道的青石罅隙,秦砖汉瓦的棱角早已被南岭的风磨成了温润的弧度;义帝陵前的古柏虬枝如篆,每一道褶皱里都嵌着楚汉烽烟的残简。
郴州老人们常说:“以前的郴地是‘船到走不通,马到瘦三膘,人来打摆子’。”然而今日,郴州人走在哪里,都会自豪地说:“走遍五大洲,最美有郴州!”
说到郴州美景,就不能不说说东江湖了。位于郴州资兴的东江湖是位素雅派诗人,她总在晨光熹微时“当窗理云鬓”。童年的我曾在资兴生活过一段时间,那里的景色清新脱俗:泛波于绿水之上的小舟、寒江独钓的“蓑笠翁”,自然之美的黑山白鹭,和布满白云如同素帛的天空,皆有素雅之韵。
此外,一块块古砖老瓦拼成的裕后街,先辈们用智慧建造的板梁古村,还有众鸟齐聚、走出过状元郎的阳山古村,他们共同构成了郴州“古典水墨派”景致风格,传承着郴州千年不绝的文化脉络!
接下来咱们来说说郴州的特色美食。记忆深处,在资兴有一家“手打鱼滑”的店子最是让我难忘。那是一家开了30多年的店子,小时候,我跟外婆总会进去小憩,品尝东江湖的又鲜又辣的小鱼干、翘嘴鱼……那家店在外婆家门口,我很清晰地记得,从门口左拐,可见一排梧桐树,树后就是那家店子了(如今已不在了),那也是我的童趣乐园,那时,我在树下刨土找蚂蚁,累了就去喝鱼汤……每一片梧桐叶载满了我童年的回忆。
还有那不可不提的栖凤渡鱼粉。湘南民居的朱漆门前,我总能望见老婆婆用竹簸箕晒着红干椒,每次“嗦鱼粉”,都被那红红的辣椒油激得血液沸腾,每嗦一口粉,就像在灵魂中打了一支兴奋剂,使你不断向前冲,吃完仍意犹未尽呀!哦,对了,还有外焦里嫩的马田豆腐,色香俱全、充满嚼劲的桂东糍粑……郴州美食,多不胜数。
郴州老街,夜幕下的雨声敲窗令人难忘。雨珠沿着便利店门帘前的红灯笼滚落,在青砖墙上描绘出朦胧的山水。这声音似外婆的喃喃细语,每一滴雨珠都是爱的传递。它将苏仙传说、女排精神、义帝往事酿成陈年老酒。儿时梦境中,北湖公园的九曲桥若隐若现,雨丝如银帘,愈发朦胧,宛如游子心中永远消散不去的乡愁。
暮色爬上了苏仙岭,我揉了揉眼睛,凝视夜空,资兴的灯火已在远方连成了星河;而郴州的街巷也次第亮起了暖黄的光景,将万家灯火揽入怀中。远处晚归的渔船发出了闷长的汽笛,恍惚是母亲唤子时拖长的调音。正是这楚山越水、美丽画卷,织就了我的“郴情之网”!
作品点评
这篇作文叙述了作者对郴州的回忆,对郴州的景色和美食进行了生动的描写,郴州老街的雨等细节的刻画使人身临其境,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被她真挚的情感打动。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李艳艳